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

2009-08-24 09:27蒋钢琴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加减法铅笔小明

蒋钢琴

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所谓有效,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探究,立足于学生的合作学习,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注意生动性,凸现趣味性,而且要注意有效性,突出启发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为“思考”服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只顾追求情境的花俏,重“趣”轻“思”,而忽视了内在的思考与探究。如此设计,势必舍本逐末。如,某教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选择了一次奥运女子跳水比赛成绩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教师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引出算式:55.40-49.80,58.20-49.20,55.40+58.20,49.80+49.20,进而着手相关的小数加减法教学。

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似乎新颖有趣,为抽象的数学计算平添了几分生机。但是,细加琢磨,不难发现,“情境”引出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没有多大的区别。由于学生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极易把小数加减法看成是末位数对齐。这一数学情境的设计,忽略了目标教学中的小数加减法的本质——小数点对齐。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设计中的不足,教师务必正确处理情境与思考的关系。只有为思考服务、促进探究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二、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段格言强调了动手实践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而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旋转与角”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其次,让学生在操作后观察、思考并讨论形成的五种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如,直角与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情境的设计,既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因而,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新授知识间的冲突,或是由于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而产生的障碍,通过创设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如,在教学“等量代换”的基本涵义时,笔者由故事引入,先让学生感知等量代换在历史上的应用。那就是距今1700年前曹冲称象的历史佳话。讲完故事,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明明是要称大象的体重,为什么没称大象却称的是一块块的石头?石头的质量正好等于大象的体重吗?你怎么知道的?聪明的曹冲是利用什么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的?(等量代换)借助历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并利用简要的数学分析,引导学生感悟等量代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比曹冲还早好多年的时候,那时连货币也没有,人们为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常常采用“以物换物”的方法。如2头猪可以换3只羊,1头牛可以换4头猪。接着引发学生探究:1头牛可以换几只羊?经过探究,学生用简约的数学关系式表示:2猪=3羊,4猪=6羊,1牛=4猪,1牛=6羊。用这样的方法,模拟古代生活中的问题,直观的呈现学生在思索过程中的分析思路,从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因此,数学情境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情趣和理趣。促进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卓有成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四、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享数学探究的成果,是数学情境创设所不可忽视的方面。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因而,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博采众长。根据教学需要,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务必考虑相互搭配,促进优势互补。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个人际沟通和分工合作的良好氛围,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分享信息与成果的团队精神。如,在教学除法演算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和小明一共有12支铅笔,小红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小明、小红各有几支铅笔?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相互启发,畅所欲言。生1:我是根据题意凑数的。看哪两个数相加得12,而且大数是小数的两倍。最后得出小明有4支铅笔,小红有8支铅笔。生2:我是按照“和倍问题”的方法解答的。小明的铅笔数是1倍,小红的铅笔数就是小明的2倍,合起来就是小明的3倍。因此12除以3等于4,则小明有4支铅笔,小红就是8支铅笔。生3:我是用“代换”的方法计算的。“小红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换句话说,小红的铅笔支数等于小明的铅笔支数乘以2;小红的铅笔支数加小明的铅笔支数等于小明的铅笔支数乘以2加小明的铅笔支数乘以1,即,等于小明的铅笔支数乘以3。也就是,12除以3等于4,从而得出小明有4支,小红有8支的结果。之后,出示“参观科技馆”的那道题时,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了。由此,说明了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小组合作交流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的设计不能仅囿于外在的有趣,更应关注学生内在的思考,关注学生主动探究的潜力开发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如此,教学情境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情境设计在教与学中的“支点”作用。

猜你喜欢
加减法铅笔小明
图画里的加减法
猫爪铅笔帽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做不到
做不到
智力测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吗
单词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