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思考

2009-08-24 09:27李跃军宋文秀韩晓实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思考教学改革

李跃军 宋文秀 韩晓实

【摘 要】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驿站——高校体育教育,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从而适应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体育的需要,实现高校体育的育人任务和体育文化传递任务。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思考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区别,加之,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很多大学生对高校的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为了全面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走向深层次。

一、教师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明确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观念是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应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突破口,由此来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这说明高校体育的性质更趋多元化,通过体育要达到的目标更加丰富。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我们应从教育、体育、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发挥高校体育的功能和效益,使大学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仍能从事有效的体育锻炼,乃至将之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这样就从社会生活的高度把握了体育教育的真谛。

二、注重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相结合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观念,因为课外体育与课内体育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是课内体育的延伸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是指教学大纲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主独立的活动,体育课由于时间很短,对促进个体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就培养学生对待体育课的积极态度,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好办法。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应注重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区别,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坚持课内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突出课外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科学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从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

基础。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改变传统授课观念和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溶入到游戏中。目前,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有些体育教师惯用“一统天下”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改变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如能利用游戏将所讲内容要领充分展现采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去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其次,给学生一定的个人练习空间和自我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首先要加强大学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在教学项目上,大学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同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关,更重要的是同教师的教学水平紧密相关,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成果。因此,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实施的人员保障。培养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应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去。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不断反思和认识自己,塑造自我的能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的形成,关键要有教师本人的自觉投入。高校体育教师要同其它专业教师一样,既教书又育人,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培养优良的品质和顽强的作风。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教学业务,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门类的知识,加强教学研究,掌握体育教育理论及其规律,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五、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评价着重强调科学性、量化的客观性和绝对的公平性,忽略了大学生之间由于遗传因素、后天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习过程努力程度的评价。评价体育学习的绝对公平以及强调量化的身体素质标准,不利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始终围绕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学习的根源。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在评价中应包含横向评价、纵向评价、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应通过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结论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课程,其传统的体育教育体制,从观念到手段均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将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新形势下高校体育的功能、目标和运作模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张威、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贡娟.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

5.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思考教学改革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