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雷
小学课本剧是根据小学课本内容改编而成,可以由学生演出完成的戏剧作品。小学课本剧的排演在倡导优化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多渠道多方面拓展学生能力的现代教学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和排演时,应对课本剧的改编原则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一、课本剧改编的方法
小学课本剧多为教师和学生一起自编自演,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课本剧的排演,首先要完成剧本的改编。
(一)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选择
小学课本剧的戏剧情节来源于小学生课本内容,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改编为课本剧。除了要遵循课本剧的一般特点外,表演性和戏剧性是选择适于改编课本剧题材的前提条件。小学课本剧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故事情节集中,具有戏剧性。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材,只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即具备了可以成为戏剧冲突的戏核就可以进行改编。所谓“戏核”就是一个完整的核心事件。这个核心事件有完整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过程,符合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如《苦柚》是一个买柚子的故事;《小猫种鱼》是一个小猫学农民种地却种下小鱼的故事等。而像《古井》这样偏重于状物抒情的文章就不适合改编为课本剧。
选定了故事,着手进行课本剧改编时,同样要遵循戏剧创作的原则和规律。首先要从戏剧冲突入手,将激烈的戏剧矛盾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要表现最激烈的戏剧冲突,就必须选择冲突较为集中的情节。如果选定的教材内容枝节较多,可以适当删减,确保戏剧情节集中突出。例如对于教材中静止状态的描述,如人物和背景介绍,缺乏动作性的情节等,可以进行适当的处理。与主题无关,或可有可无的内容也可以删去。如在改编《小英雄雨来》时,有的改编者就删去了课文中背景介绍部分和对雨来顽皮性格的叙述,而把戏剧冲突集中在雨来和日本鬼子斗智周旋上。这样就较好地突出课本剧的戏剧性特点,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和表演。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因为演出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时,其中的重要情节线索和人物都必须忠实于原文。
2.人物形象鲜明,富有表演性。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直接关系到课本剧改编的成败。如《猎人海力布》等课文,人物形象在文章中就已经非常丰满,因此改编较为容易。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都有所提高,这类课文可以采取话剧的表达形式。让主要演员有较多的对白,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戏剧语言的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有的教材的完整的事件,却没有人物。如自然教材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就没有具体的形象。因此,在选择可改编的内容时,要求所选教材内容有人物形象,或是能够用拟人的方式处理的动物、植物、物品和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只有将表演内容处理为可用戏剧方式呈现的人物形象,才能进行排演。如学习“磁铁的作用”时,可将磁铁设计为磁铁人,用对话或自述的方式来讲解磁铁的功用。就可以达到生动形象、寓教于戏的效果了。
(二)注意舞台呈现的需要
仅仅有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课本剧,还不完美。为了便于舞台呈现,改编者应当选取动作性较强的情节和人物,才能丰富课本剧的表演性和戏剧性。课文本来是静止的,如果课本剧改编后也只是几个人物站在舞台上干巴巴地朗诵,那就和朗读课文没有多大区别了。有动作性的情节和语言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还能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充分显示人物情感的变化,使课本剧的节奏更明快,戏剧效果更强烈。
因此,改编者要注意舞台呈现的需要,从教材中寻找那些具有表演元素的内容,使人物尽可能地活动起来。这样,才能体现戏剧的视觉效果,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如改编“磁铁的作用”时,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就具有很强的动作性,甚至可以改编为一场磁铁舞。身穿两色衣服的小演员,不停地吸引、碰撞、排斥,用动作将磁铁的特点表现得生动有趣。
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本剧改编,更应当注重戏剧的动作性特点。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接受具有游戏性质的歌舞剧形式,因此,很多低年级的课本剧被改编为歌舞剧。在改编《小猫钓鱼》等篇目时,就可以采用载歌载舞的表达形式。形式活泼的对话或唱词,加上演员用舞蹈语言作为讲述故事的辅助手段,低年级的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课本剧的内容。
二、改编的原则
教材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改编的方法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教材内容。目前课本剧的改编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两种意见实际上就代表着课本剧改编的两个原则。
(一)忠实原文
第一种观点认为,课本剧也可以理解为是以课本为依据的剧本。因此改编时,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能对原文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进行改动,不能在人物的增减和情节的安排上与原文有任何的出入。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小学课本所选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各种能力的提高都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本剧的改编过程中,编剧对教材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强调或忽略,都可能产生新的观点。所以,在课本剧改编时,如果增删情节或人物可能改变教材主题或人物形象内涵,就不能有丝毫改动,必须忠实于原文。
(二)改变原文
第二种观点认为,适当改变原文,如增减次要人物、丰富情节等,可以起到加强戏剧冲突,增强主题表现力,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作用。
《苦柚》一剧的改编,可以实践这一观点。课文叙述的是老华侨和他的女儿一起去买柚子的故事,但文章中没有提到他的女儿在整个买柚子过程中的行动和语言。如果忠实于原文,女儿这个人物既没有动作也没有对话,这样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改编时,对这个人物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可以将老华侨的女儿略去不写,将戏剧冲突集中在老华侨和小姑娘身上。第二种方式,可以增加老华侨女儿的戏分,可以由老华侨的女儿来介绍人物和剧情的发展,或给她增加一些对话,以烘托气氛。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为了增强学生参与排演的积极性,有的课本剧甚至加入大量无关紧要的群众演员或由同学扮演的背景。例如,安排几个小学生举着树叶站成一行,代表作为大树的背景;或者让其扮成没有一句台词的蝴蝶从台上走过等方法,都可以增加参与排演的人数,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
无论采用哪一个原则改编课本剧,其目的都是让课本剧起到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课本剧的重视和不断研究,或许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改编方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