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法浅谈

2009-08-21 07:35杨立华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体课文文章

杨立华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文件中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不会学习的人。”一针见血地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而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是重中之重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要用一定的方法,来攻克难点。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以下一些方法:抓好读的教学,掌握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记忆专有名词,不被特殊名词困倒;弄懂各种文体,按照文体对号入座;学会利用工具书,找到深刻理解的捷径;加强情感体验,感悟文章中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学习效果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有时候学生对一篇文章不知所云,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是只知道表面意思,而不懂其内涵,归根结底使学生阅读能力低造成的。针对学生中间学习困难,而引发的这些问题,要求语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水平,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抓好读的教学,掌握进入语文的金钥匙

读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等。朗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特别是对于语文知识基础一般的同学,更是培养他们阅读的第一步,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一字一句的读,重点是培养阅读习惯。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读,也成为“心读”,这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当眼睛感知文字符号后,由神经传导到大脑,大脑进行思维活动,充分强化视觉的功能。进行默读训练,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默读时必须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第二,默读是教师要加强巡视,教会学生提高眼睛扫描的速度,减少眼停时间,使脑对文字的感知速度变为对内容的领会。第三,阅读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做些笔记,即在特定的地方做上勾、点、圈、划的符号,加上注释、点评等等。精读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适用于中高年级。以精读一篇课文为训练形式为例,通常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读。通读是为了熟悉课文,需要看标题、正注释、插图、思考和练习,同时标记有疑难的字、词、句;经过通读能把握课文大意,获得总体印象。第二步是细阅。细读在于理解,由浅入深,从而理清结构,弄清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领会文中重要的段落和关键性语句,大体上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全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并明确课文的表达方式。第三步是揣摩、咀嚼、挖掘,在于深入领会,以便能从立意、构思、形象、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初步鉴赏,并能对课文的思想意义和表现形式做初步评价。在精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字面看字面背后的含义,并且逐步学会挖掘内在的东西。比如在教《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有一句话“古时候有一个叫司马迁的文学家说过……”对于司马迁这个名字,有很多的内容可以挖掘、探究,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记忆专有名词,不被特殊名词困到

学生对于专有名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不了解、不明白,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让学生记忆专有名词。如人名、物名、地名、科学术语、常识性术语等等,这样也就相对的解决了一些阅读中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弄懂各种文体,按照文体对号入座

目前我们的教科书,选用的课文以现代文居多,现代文可以根据文体的异同,按不同方法阅读。

1.记叙文体。此类文章的阅读,要找准文章所记叙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理清事件条理,找出所记之事的重点,不要胡子眉毛一起抓,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找到。

2.说明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善于找出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景物不同,则特征也不同。还要找出描写景物的次序,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及近。最后应注意做这所描写景物是否含有特殊意义,是不是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3.说明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注意说明的物体的特征。只有把说明的物体突出的特征找得准、看得透,才能找到被说明物体的本质。还应注意找出说明文中写得生动的地方,找出说明方法,通常这也是考题。

4.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认为是现代文中较难理解的一种文体。因此你应该试着揣摩作者的心境,用作者写作的心情去理解,同时也试着揣摩景物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对此类文章的理解。

5.议论文体。议论文在阅读时,应在读过一至二遍后能准确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论点的提出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叫论据,论点一般开门见山的提出。

四、学会利用工具书,找到深刻理解的捷径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更加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方法后便可放手让他们独自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五、加强情感体验,感悟文章中的思想内涵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是非常难的,但是只有情感体验到位,才能推动学生“学文”、“悟道”,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课文语言,从而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是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而引起感觉。

1.营造氛围,感知情感形象

在情感教育中,让学生通过想象,在思想上树立具体的情感形象是首要的事情。这一步一般安排在一篇课文中的教学开端,主要常用的方法有:(1)做课文内容作摘要介绍。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先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介绍作者的雄心抱负。(3)引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如在教学《我的信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语:“我们学过很多伟人的事迹,比如海伦凯勒、贝多芬……这样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更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含义。”

在引导学生产生情绪体验时,可以调动音乐手段,使音形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联想,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上升到具体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学中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 (1)身临其境。如《青春随想》综合性学习时,我身穿活泼服装、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唱《青春舞曲》这首歌,然后我充满激情的导入课本,介绍本次活动,学生就能放开自我,很好的展示自我。(2)画面展示。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我出示了挂图,向学生显示了丑小鸭不幸遭遇的情景的场景,由此产生情感体验。学生观察时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看后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受到鸡、鸭、猫的排挤、嘲笑,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他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向往好的生活。”此时,他们已从图中体会到丑小鸭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灵魂。(3)生动表演。如《师生情》的作文教学时,试想学生到医院看生病的老师,我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在在门口向里面张望的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激发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既为学生积累习作材料,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悟。

3.增强教师的自身感受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感受,如教学《最后一课》时,讲到“教师用颤抖的手写下‘法兰西万岁”时,由于我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融为一体,泪水夺眶而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更好的吸取课文的语言,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课文中心。

综上所述,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对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时非常有益的。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会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文体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