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
写作是一个由潜到显的过程,写作思路确定之前是整个写作过程的“瓶颈”,是写作主体思想最为混沌的时期。中国唐代张怀瑾在《书断》中说:“尔其初之微也,盖因以瞳瞳,眇不知其变化,范围无体,应会无力”“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授之于心,虽自己而苛求,终渺茫而无获”这说明在写作的混沌阶段,写作主体的思路是若明若暗,难以确定的。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内部言语指个人作无声思考时使用的内隐性的言语。它的特点是无声,语法不规范、表述简约化和不连贯;外部言语是指具有外显的语音和文学符号的交际性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如果受到外界刺激,触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冲动,则有兴趣和需要、动机和意志、理想和信念等智力因素为作文的完成不断起着动力和加速作用。大脑的记忆机制也会唤醒作者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联想和想象功能也不断丰富着作文素材,加深着作者的认识。但往往出于交流的愿望与需求,作者会根据特定的交流目的,对内部言语进行整理,用规范的语法结构去安排它的序列,并转化成能够为他人理解的言语形式。这样就完成了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变。
当学生面对着自己的交流对象时,他们的表现欲就会增强。如何触发孩子们的写作冲动,把这些内在的信息明朗化,顺畅地表达出来呢?就是实行快乐作文教学。它构建了一个快乐的写作前交流平台,把交流的方式分为三类:
一、班级内部形成自己的交流场,拥有自己的读者群
第一个阅读群是同班的同学。因为他们年龄相同,兴趣爱好相仿,彼此基本了解,互相有共同的语言。 其中老师既是听众,又是合作伙伴。十几个人,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例如:让学生们写写自己班里的故事。那么在写作前让学生们交流一下自己班有哪些趣事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学生会提到自己班的搞笑大王的事情;有的学生会提到一次有趣的大扫除;有的想到了一次自习课上的“萝卜大战”;有的还会想到“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有的会想到有一次班主任哭了;有的会想到一个实习的藏族老师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们在说笑中回味着自己的生活,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班级里可笑的话题到感人的话题,学生们的思路相互影响,推进着教学的进程,克服了没有写作思路,不知写什么的困难。
二、父母姐妹和朋友是另一个交流场
教师布置写作内容后,孩子回家与父母和家人进行交流。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与自己的家人度过的,家人和孩子共同经了幸福的时光,分担过孩子的痛苦与烦恼,与孩子一同郊游、一同娱乐、一同阅读。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回忆,孩子们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建议孩子选择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事情,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家长可以提醒孩子、补充孩子淡忘的信息。这种指导比老师的引导更贴近孩子的生活。这种谈话的交流方式,虽然形式简单,但共同的生活经历,会使交流的话题非常明确,针对性很强。
在此必须明确家长在交流过程中的位置应是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听众的位置。家长应学会理解儿童化的语言,以儿童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比如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会用拟人的手法表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对于自己经历的事件,叙述时孩子们只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点进行描述,不愿意面面俱到。家长应理解逐步理解
孩子们认识生活的特殊的视角,不要轻易指责。这样家人可以成为孩子的另一个交流群。
三、作文教师与作者的课堂交流
教师的认可是孩子们心目中最高的奖赏,但往往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和每个学生探讨他们的作文。这样就影响了孩子们表达、交流的愿望。这个问题可以在作文课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交流解决,教师提出讨论的话题后,由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提交本小组讨论的闪光点和结果,教师与学生们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这样学生们既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出现,去感受什么样的内容新鲜有趣,又可以以作者的身份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更新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受孩子们层出不穷的看法影响着,孩子们的思维方向点也随着老师的评点变化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妙趣横生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预测和规定的思维发展延伸的过程。参与了这样的交流,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思维异常活跃、情绪异常激动的快乐的磁场。交流的快乐、表达和展现自我的快乐,替代了不知说什么的痛苦与困惑。
我国古人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英国著名戏剧家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创作过程中交流的重要性。交流过程的对象性、真实性、情景性,激活学生写作的心理动力,建立起一个快乐交流的场所,交流的愿望和思路的激发,使学生内在的信息顺畅地吐露出来,由隐到显,渐趋明朗形象,突破写作的最难阶段“思维盲目混沌阶段”,打破了挖空心思地硬做文章的传统观念,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如实地写生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