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

2009-08-21 07:35张振朝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根式数学课堂教学

张振朝

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有自己意志和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总结出以下几条浅薄的经验。

一、重视引课设计,激发求知欲望

引课虽说只有约一分钟的时间,但它起到了“导火线”的作用,合理、科学地设计引课,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趁热打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最佳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会使学生在整堂课上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1)一块长方形的绿地,如果绿地长AB=40m,宽BC=20m,如何求出中间连接相对两角的小路AC的长?(2)如果绿地长AB=a m,宽BC=a/2 m,又怎样求AC的长呢?这个问题情境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形成的数学问题。在解题中,可以让学生画出示意图,写出已知与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引导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虽然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却受到约束,不能有效地得到发展。因而在课堂教学前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要初步掌握要学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尤其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等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通过课前预习——交流——探讨——练习——疑问——解答的教学,整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课堂上都是要从学生好奇、好闯,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上提示新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想学会什么?这时学生就会纷纷举手。提出多种问题,教师可将这些问题归类,再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最能体现出学生的求异创新。一道应用题可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所以解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鼓励那些敢于求异创新的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四、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独立作业、及时复习、课外阅读等。指导学习方法不能脱离教学,也不能脱离中学生的实际,更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总目标的控制下,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教师示范、渗透,学生模仿、实践等多种方式逐渐实施,才能把指导学法落到实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自己便可学会,这时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获得。

如学生在学习二次根式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后,接着学习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时,已完全具备了学好这一知识的条件,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看书自学;又如学生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乘除与加减后,又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具备了学习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基础,我也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这部分知识,然后请多位同学板演课后练习中的计算题,并及时纠错,同时并对其中好的计算方法给予肯定,介绍给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个别较难的习题,则由我来讲清算理。由于这样做给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他们学得很认真,纷纷要求板演自己的解题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能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和老师交谈讨论。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题目,教师决不暗示。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求异,及时表扬敢于提出问题并知错就改的学生,使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思路畅通无阻,灵感得以闪现,个性得到发展,创见得以表现,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和愿望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异彩纷呈,焕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根式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比较二次根式的大小
阅卷手记——二次根式
挖掘隐含,确定正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