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芹
摘要:音乐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科目之一,音乐教育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强、生动形象、富于激情、学生易于接受的特点,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因此,音乐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学科优势,把德育教育贯穿和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关键词:音乐 德育渗透
中学的音乐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不仅要传授好音乐知识,同时也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更加文明,适合社会需求的重任。因此,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真善美的新型人才,音乐教师责任重大。 作为音乐教师, 要想让自己能够适应现代化音乐教育的需求,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现代教学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引导他们去追求真善美,进一步实施德育渗透。
(一)在课堂这块阵地尽情地释放激情。我首先从备课入手,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如理解歌词的意义、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介绍、当地的历史故事等,进一步充实完善德育内容。通过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美乐曲,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进行民族乐器介绍,讲述乐曲背后的故事,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去放眼世界。在讲一些反映战争题材的歌曲时,我会搜集一些真实数据图片,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中体会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不畏牺牲、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情景。为延续课上内容,还让学生回家向老人搜集自己祖辈或村里人在战争年代保家为国的真实事迹并讲给同学们听,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大家。
(二)在进行自信心方面的渗透过程中,通过一些歌曲及身边人的真实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结合课上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一个中学生怎样做才是有责任感。为培养学生经受挫折、战胜自我的能力,则给学生讲一些熟知的大音乐家的故事,如贝多芬一生虽充满坎坷,但不向命运低头,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忘我创作,在双耳失聪多年后,达到艺术创作顶峰;结合《黄河大合唱》介绍冼星海虽然家境贫寒,但不气馁,努力创作,并以虚心的态度,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感情,用笔做武器讨伐敌人,号召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用行动去保家为国;结合欣赏《二泉映月》介绍华彦钧虽一生清贫,充满辛酸,二十几岁就患眼疾,由于无钱医治最后失明,但他能把自己的不幸用音乐的形式告诉他人,于是后来才有了让世人耳闻能详的《二泉映月》,成为民族艺术瑰宝中最耀眼的一朵奇葩。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告诉他们,人应怎样活才有价值。同时我也会联系当地实际对学生进行乡土气息的教育,如在讲菲律宾歌曲《插秧歌》时,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插秧的经历,但是每到开春时节,田野上到处都是栽地瓜秧的劳动场面,二者无论在动作还是姿势上都有很大相似,只是劳动的方向相反,于是我巧妙地把它们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栽地瓜秧的经历,这一启发立即奏效,大家的兴致马上高涨起来,都跃跃欲试。我又向大家提出了新的要求,看在同一时间内跟随音乐节奏谁插秧的数量多,并找同学到台前示范,时间一停评出优胜者,全班同学同样比效率,最后汇报插秧数量,介绍经验。临近下课时一检查不但歌曲唱得好,插秧(栽地瓜秧)的技能也更熟练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高潮迭起,着实让同学们过了一把插秧的瘾,从中他们既体会了劳动的乐趣,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劳动最光荣,音乐诠释了生活、劳动中的美。
(三)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我会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尽情地去理解美、表现美、培养美,进入歌曲意境、抒发美感的同时,处处注意寓德育教育于自身形象之中,把自己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那种热爱之情及追求真善美的那种热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通过提升自身修养及言谈举止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如得体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语言,富于激情的歌唱,过硬的专业技能,去影响他们,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用自己师爱的品质,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感染学生,从我做起,时时注意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标来追求,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有的表达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翻开教材,仔细阅读,会发现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无处不在。如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的,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这些教师要认真思考,巧妙设计构思,精心备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把一堂课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去改变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热情地歌颂,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唤起他们的情感,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从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助人为乐的快乐、英雄人物的可亲可敬、为国争光的喜悦与自豪,让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