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川
前不久,我给我已毕业的一位女弟子介绍一位朋友,小伙子人品很好,善良,朴实,勤劳,厚道,我希望他们能很好地交往,朝恋人关系发展。他们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我问我的学生他们交往得怎样。她说:“我遗憾他不太有见识。”我听她这么一说,不禁暗自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的时代,她会将一个人有没有见识作为择偶的重要的标准,这令我对她刮目相看。
俗话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是视觉的物理现象。当然,它可以引申为:一个人立意越高,也就越能摆脱狭隘,更富于远见。但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就能志存高远,有比较高的人生境界呢?我的答案是:见识决定高度。
所谓“见识”就是指明智地、正确地认识以及作出判断的能力。
有一词语叫“见多识广”,这个词语中就包含着“见识”二字。这意味着多见、多闻、多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愈有见识,就愈有胸怀和气度。对所有人来说,这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正相关。所以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这说来容易,做来难。譬如你去俄罗斯旅游,如果你对她的历史和文化缺乏丰富和深刻的理解,恐怕你除了记住一大堆景点的名字和照一大堆照片,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彼得一世是如何成为卓越的统治者的?俄罗斯文化与欧洲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渊源关系?从普希金到陀斯托耶夫斯基再到索尔仁尼琴,他们有着怎样的文化血脉?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需要系统阅读和潜心探索,不是仅仅靠轻松的游览就可以实现的。这说明广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游历很有意义,但还远远不够。
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想法、观点)并不难,难的是有一定的见地,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经得起推敲。这首先需要建立起自己观察世界的视点,那就是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你倡导什么,推崇什么,鄙薄什么,拒斥什么。其次,建构起自己分析解读世界的认知框架。要有一个清晰而合理的分析事物的理路,即思想进路(理路),认知的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十分重要。再次,需要获得尽可能充分和可靠的信息。这取决你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作出筛选、甄别的能力,而这背后也反映出你见识的高下。
想来想去,“见识决定高度”不过是《中庸》里“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现代版。“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关于君子的人格修养和学识素养之间关系的经典表达。与此相关的是“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前者是求真的方法,后者是臻善的途径。难能可贵的是儒家也认识到了“真”与“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见识产生于人的才智,也产生于他的天性与心地。在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这样一些名胜古迹都有“学达性天”这样的牌匾。当然儒家所讲的知识范围相当狭隘。知识的对象主要是“知命”、“知礼”、“知德”、“知性”等等,而较少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有着“泛道德主义”的浓重色彩。
见识会提升我们心灵的高度、生命的高度,开阔我们遥望的视野,会使我们的眼睛更具有穿透力和捕捉世间万象的能力。思想的高度,也就是人生境界的高度,一种摆脱自我私利、超越自我局限的高度。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