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浮躁追求实效

2009-08-21 07:35薛承豹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公开课笔者文本

薛承豹

摘要: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但在现实教学中,却不同程度存在看“迷信权威,追赶时髦”和“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两大恶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本文认为,教师应当抑制浮躁,关注自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真正扎实文本,扎实课堂。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恶习对策

近段时间,笔者曾在一博客上看到商友敬先生针对时下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作的一个比喻:今日绝大多数的教师,犹如各个旅游景点的专职导游,每天接待一批批游客。在自己设定的路线上走动,每到一处就背诵一大段别人为他写下的解说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是说来说去总是这么几句话,连自己都听厌了,最后把客人送出大门,算是尽了一天的责任。

这个比喻有点尖酸,但一点都不刻薄,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教自己的书,用别人的话说吧,用自己的汗水耕别人的田。一堂课,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更“优质”,更“完美”,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一、两大恶习现状

(一)迷信权威,追赶时髦。

回想这几年来,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教育理论,时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时而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所崇拜的专家或名师,时而于漪,时而钱梦龙,时而新锐郭初阳;我们所热衷的各种教学方法,时而“六步自学法”,时而“质疑式教学法”……

新名词漫天飞,各种教法到处泛滥,老师们也晕头转向,抑或随“风”而动,热闹的开课背后,心里其实茫茫然。

跟在别人理论后面、教法后面不停地“作注”,绝不是真正的教育。

(二)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前年,笔者有幸参加学习了魏书生的报告会。会场很大,但魏老师亲切随和,他的报告会纪律非常好,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深入浅出地讲着他自己的教育理论,神采飞扬地站在那里连续讲了一天都不累,至少没表现出累。

报告过程中,他批评了一些老师将明明很简单的话故意深奥化,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例如:“这里有几根萝卜。”一些老师才不这么简单告诉你,他偏说:“此乃萝卜若干。”

是的,眼下这样的误区还少吗?某老师上公开课,为了彰显与众不同的视角,以及特有的新意,从某“高手”处搬来一份高深资料,稍作“翻新”,然后就对农村的写作水平尚属一般的学生开出一课《打造非常语言——个性语言之陌生化表达》的作文课。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品析语言的“非常搭配”:“寒冬的数声鸡鸣啼亮了又一个早晨”;“成群的白鹤聚散无常,一起在夕阳里,翅膀驮了霞光齐飞”;“河中间,几艘携侣夜游的小舟,载着月光划出一两声浅浅的呢哺”,学生无从人手……

毛泽东当年批评“党八股”时说有些同志写文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笔者认为,这样的作文课,对于极个别写作功底深的学生来说,他或许会眼前一亮,但对于大部分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这位老师是“下决心不让学生听懂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良的现象中蕴涵着怎样的本质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源于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源于时下一味强调的改革创新,个性的标榜;更源于那挥之不去、萦绕于心的浮躁……

面对这些极度盛行的不当做法和不良风气,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冷却那日渐升温的虚浮与狂热,来改善我们的教风,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二、对策初探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摆正心态,这是前提;要关注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有自己的教学思考;更需要团队合作,同伴互助。

1摆正心态,扎实课堂。

这是前提。笔者曾反思:假如只是平时的家常课,那位同仁还会像上《打造非常语言——个性语言之陌生化表达》作文课那样“挖掘”,那样教吗?所谓公开课,为了不负厚望,教师总是力求推陈出新,但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已经变成了“电影院”,师生变成了无师自通的“演员”,大家心有灵犀地“演绎”着,课堂成了秀场。

公开课,我们该如何把握?如何走出困惑,不致沦落教者“呐喊”,听者“震撼”。学生“摸不到方向”?如何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传道”、“授业”和“解惑”?

笔者认为,保持平和,端正观念,真正深刻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实效这一看似十分简单的原理是有助于抑制浮躁的教风的。

2沉下心思,提高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自己的思想,敢想、敢质疑、敢为天下先,有探索勇气的人。语文老师要想自己底气足,克服自卑心理,努力成为有学识高素质的老师,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厚积薄发。在平时生活中自己必须常阅读、勤写作、巧上网,多读教学论著,多写教学反思、总结,还可以在网上开个人QQ空间、个人教育博客、个人收客(shouker)、做网络书签、网络收藏夹、网摘,等等。

3团队合作,积极议课。

任何教学的成功,不应该也不可能纯粹靠个人的力量,应合理利用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博采众长,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议课,“议课是参与者(执教者和听课者)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笔者在参加“骨干研修班”学习时,曾开出《信客》一课。课前,同组学员确定议题,讨论的主题是:文本人物的品读。对于这篇《信客》,一般情况下,大家的分析是应重点强调信客任劳任怨、眼界开阔、阅历丰富、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笔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及生活经历,解读出他的孤独、寂寞,他的执著,他的淡泊名利和宁静致远。

课堂中,当笔者“神采飞扬”、“手舞足蹈”地倾倒完自己所谓的独到见解后,却发现学生的眼神是迷离的,而课堂何时已经成了孤寂一片。

课后,经过大家“热烈”的议论,笔者发现自己对“信客”已经挖得太深,走得太远,已经脱离了文本人物的原始内涵,以一个文气书生的解读方式,“一厢情愿”地进行理解,过分拔高了一个朴实的乡间普通邮递员的境界,还“旁征博引”了《佛经》中“无欲则刚”、《论语》中孔子学生申枨的典故、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马班邮路的铁汉一王顺友的故事,以我们农村学生现有的积累和阅历,是无法一下子接收和消化的。最终,经过讨论后大家明白了:教师再精妙的环节,再天衣无缝的设计,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违背语文基本认知规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难以达成的。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讲,笔者这节“靶子课”好像失败了,但这样的议课学习、研讨和交流,针对性强,富有深度,不为开课而开课,只为改进教学质量,讨论活动形式活泼,气氛轻松,效果良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确是堂“好课”,让笔者受益匪浅。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切实尊重学生,这是关键;可以狠抓课内文本文眼——“切入点”:

也可以合理开发课外的课程资源。

1尊重学生,飞扬个性。

这是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然而,越俎代庖的现象却总是不断上演,而且方式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学生们习惯性地“嚼”着老师喂的“营养餐”,钉在座位上,“听听感动,想想激动。下课后一动不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遭到了放逐,个性化解读严重缺席。

诚然,课堂教学的组织,如果没有学生个人情感的投入,它将是苍白无力的,如果没有教师合理地深入文本,根据学生水平和特点设计问题,那再好的创意也是无效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尊重学生,问题设计应具开放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中,学生依托自己的“阅读期待”。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最终在动态的交互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2细品语言,善于抓“点”。

有人说,文本是我们美丽的倒影。我们该如何领悟教材,正确解读这个“靓影”呢?“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著名语文教育思想家陈钟梁先生这样教诲我们。

杨聪老师执教《小石潭记》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说明作者去游小石潭的原因的词语。学生找出“隔”后,他就以“隔”字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带领学生顺着柳宗元的脚步去追寻,由“隔”而追求“不隔”,最后终因小石潭边的凄清悄怆的景色令人无法相融,无法“不隔”而不得不怅惘而去了。杨聪老师沉人文本,品味语言,整堂课抓住了一个“隔”字,层层推进教学,引领学生深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十分高明。

3落实基础,巧用方言。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能力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因此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同等重要。

那我们怎样做既落实好基础字词,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又能兼得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呢?——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我们的温州方言是一个宝库,它是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之一。

例如笔者在上《范进中举》一文疏通重要字词时,用标准普通话,字正腔圆地解释:“带挈”(dhaqib):提携(这是课文的注解)。学生很漠然,这种消极接受的情景让笔者心感不悦,灵机一动,便又用方言造句补充: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别人“带挈”(d6xi)的事情还真不少的哩。学生眼睛一亮。又如分析精彩动词:“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塑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掼”guan字用方言一读:“掼(guo)”在地下(即为方言“地上”),学生很快明白是“狠狠地砸到地上”,从而感受到了邻居此时是何等地着急。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讲还有哪些有趣的方言。学生变得活跃,举出“汤”(开水)、“廿”nian(方言读nia二十)、“弗走”(不走)、人客(客人),鞋拖(拖鞋),等等。

沉闷的课堂顿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水。虽然教学进程有点被打乱,但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了起来,语文兴趣得到了培养,对方言的关注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培植。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走向何方?行走在教改中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探寻。我们发现,也坚信:摒弃不良的风气,审视教师自我,关注课堂,扎实文本,可以让我们在提升课堂的亮度和广度的同时,更可以追求它的深度和厚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镇西.教有所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3]蔡少军主编.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4]谭帙斌.当前课堂流行教学行为之审视.语文学习.2006_4.

猜你喜欢
公开课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