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009-08-21 07:35刘卫华刘昭岁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公开课语文课多媒体

刘卫华 刘昭岁

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认为语文教学无论怎么改,教师都应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关键词:小学语文公开语教学返朴归真

每观摩完一堂语文公开课,我有收获,有迷茫,更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老师太累了,要么激情演讲、放声歌唱,要么出示物件、演示技法,要么插诨打科、幽默搞笑……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也很累,他们或唱或跳,或说或笑,讲相声、演小品、猜谜语、看录像、做游戏、制玩具……语文课堂俨然成了“非常6+1”,“生活大舞台”,纷繁芜杂,光怪陆离。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暂且不问,只要形式新,课堂活,学生乐就行。试问,这还叫语文课吗?可见新课改这部好经已被部分“歪嘴和尚”念歪,下面我把自己的所见所思举隅一下,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畏惧字词遮望眼。蜻蜓点水就算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基本功,不容也不能忽视,应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过多的活动、表演。然而,细味某些语文公开课,为了不被“枯燥识字教学”影响效果,低年级字词教学时,出示生字后找几名同学“开火车”读读就扫清了,书写时找几个范字电脑演示指导一下,学生再仿写几个就结束了。高年级字词教学都安排在课外预习中,课上为了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的顺畅,开篇就直奔内容。至于字词怎么读准,哪是重点,怎么弄懂,怎么运用都无足轻重。这说明了某些执教公开课教师共同的心理:不能因这种小儿科的教学影响个人教学魅力,以致冷了评委和观众渴盼的眼球。“人懒地生草”,学生作业、习作中的错字连篇,病句频现,甚至连最简单的标点符号都分不清,语文的工具性丢到了九霄云外,令人叹息。这种“畏惧字词遮望眼,蜻蜓点水就算完”的异化教学应给予黄牌警告甚至红牌罚下。

二、等闲识得朗读面。万紫千红总表演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但有些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在指导阅读课时,尤其是指导朗读环节时,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或用朗读技巧强化,或用标准范读限制,虽然朗读指导和形式精彩纷呈:开火车读、找伙伴读、小组内评读、教师引读、问读、竞赛读、表演读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在同一感悟、同一标准下机械地模仿训练,无论怎么相像,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也难以真正提高。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行为,虽然不同年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决不能拔苗助长。因为读和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我听过窦桂梅老师在邹城执教的《丑小鸭》,没有什么花哨的读法,也没有什么强加的技巧,只是带着孩子们温情投入地、一步一个升华地去读。有学生读出丑小鸭的自卑时,她赞扬;有学生读出丑小鸭的痛苦时,她肯定;有学生读出丑小鸭的高贵时,她击掌赞叹。窦老师的课以多元的理解和朴实无华却最能打动人心的个性朗读让那些花哨的贪图热闹的“万紫千红总表演”的朗读课黯然失色。

三、小组合作形式欢,大家听着好开颜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便成了最时髦的学习方式。课上,不论时机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好像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转变观念。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他们没经过独立的思考,便人云亦云起来,有的甚至讨论起自己看的电视剧中热闹片段。这样的探究合作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必须在进行小组讨论前多问自己:小组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吗?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价值吗?讨论学习的时间适度吗?交流的方式、学习的结果反馈了吗?一言以蔽之,小组合作时,教师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不要热闹要实效。

四、表扬廉价又频繁,逆耳忠言却稀罕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个别成功案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他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加之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所以在公开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了不起!”或者是壮观的大合唱:“棒!棒!你真棒!下次努力你更棒!”……教师时刻担心在不经意中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难以听到“逆耳忠言”,甚至有些时候,还要为婉转的评价语绞尽脑汁,生怕枯燥的一句“你真棒”让学生乏味,所以各种“换汤没换药”的表扬开始环绕在学生周围。可是再美丽的语言也有穷尽的一天。试想一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其中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种脆弱的表扬还能坚持多久?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些磨难的,只有经历磨难才能铸就刚强的性格,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在教学中我们应会用表扬。也应让学生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在“逆耳”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媒体课件用得滥。文本教学丢一边

现今的一些上档次的语文公开课,几乎没有不做课件的,没有不用多媒体的。似乎没有多媒体,就没有语文公开课。可以说,现在的语文公开课是多媒体的天下,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显然,这是多媒体的一种滥用。因为虽然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里,多媒体无疑应该引进语文公开课,但是,多媒体充其量只能作为语文公开课的副食,永远不可能作为主食。也就是说,多媒体只能是语文公开课的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用它来组织一切教学。再者,语文课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如果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似乎就有些看动画片的味儿,就难以让学生直接感悟语言文字。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讲究“度”。不可不用,不可多用,要力图恰到好处。语文教学应以朗读为基础,过去死读书、读死书,当然应当反对。但是反对的应是“死读”和“读死”,“读”本身没有错,不能也反对掉。再说。课文本来就是要让学生读的,读是语文课的基础,不读能行吗?可现今的一些上档次的语文公开课,几乎没有“读”的过程,没有学生读课文。整堂课不是提问题,就是看画面;不是作想象,就是写片断;不是作分析,就是谈体会。反正与“读”无关,与“念”无缘。如此一来,其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离开了“读”,学生的收获就只能是有限的,不管你怎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也不管你怎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就如同基础不好的大厦,随时都有可能倒塌,不管它怎么漂亮,给人的好感总是有限的。

六、当讲不讲若寒蝉。缺乏感悟为哪般

过去的语文课堂是讲堂,教师“满堂灌”,讲过了头。灌得学生头昏眼花,讲得学生不知所云。后来,改革“满堂灌”,去除“一言堂”,提倡精讲精练,强调讲“精”。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可现今的一些语文公开课,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该讲的也不讲了,全由提问来解决问题,因而,变成了“满堂问”。事实上,有些内容可以通过提问来解决,但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解才能解决。所以,我们要反对“满堂灌”,但不能反对必要的讲解。当讲则讲,当解则解。如果因为反对“满堂灌”,连必要的讲解也反对掉,那就得不偿失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前相当多的语文公开课。为了赶时间,节奏特别快。学生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思考,更来不及感悟。因而,其思维、感悟能力的提高也就只能有限,其语文素质的提高也就微乎其微。而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维、感悟的能力。可以说,思维、感悟能力是否提高标志着语文课是否成功,标志着学生素质有否上升。所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提较有难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作一番认真的思考,作一番深入的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份收获,有一份提高;长一点悟性,增一点内功。

七、打破旧框换新框,新框旧框一个样

过去的语文课有这样的一个模式:一是介绍背景,二是简介作者,三是分析课文,四是归纳中心,五是写作特点,六是布置作业。显然,这种模式单调乏味,仿佛镣铐。理当打破。但现今的一些语文公开课,无形之中似乎也有了一个新框:一是出示教学目标,二是设置教学情境,三是引导学生发言,四是进行片段写作,五是布置作业。虽说这种模式较以前的有所进步,但它终究也属于一种框框。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意思是不要框框。所以,还是应该根据课文实际,去除已有的框框,力图改革创新,确定合适的教法。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教师在执教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公开课时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把学生当作成就自己的工具。教师应保持头脑的清醒,剔除不正常的功利思想,脚踏实地,让语文课堂不雕琢粉饰,返朴归真,让每个学生都发自内心主动地参与语文课,真心投入语文课,真正享受到语文带来的快乐。

猜你喜欢
公开课语文课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