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

2009-08-21 07:35杨子平
现代企业 2009年7期
关键词:静态框架竞争

杨子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热潮,诞生了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超额利润源泉的经营观念即资源基础观。资源基础观学说的基本结论是:(1)企业资源的差异派生了效率的差异;(2)资源的差异是相对稳定的。对于企业战略来说,这意味着只有获取特殊的资源才能产生较高的经营效率和效益。资源基础理论产生以后,以不同的资源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多个分支,各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本文的目的是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各个分支进行梳理,阐明他们之间逻辑关系,分析资源基础理论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资源基础观研究的两个框架

德姆赛茨和彭罗斯开创了资源基础观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研究虽很盛行,但基本上都沿袭了德姆赛茨和彭罗斯的理论框架。德姆赛茨的战略研究承袭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虽然放宽了许多理论假设,但基本上还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为其基础,以静态均衡模型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彭罗斯认为企业绝对不是静态的,而是始终处于非均衡的动态成长过程中。当然,此二人的理论框架相互重叠的部分也很多。但如果我们对大量的资源基础观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可以将其区分为静态的理论框架和动态的理论框架。

1、资源基础观的静态框架。以德姆赛茨的研究为基础,对资源基础观进行静态研究的有Rumelt和Barney。Rumelt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有关企业理论的前提和假设,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有些企业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企业的行为由可识别的生产函数决定,在充分信息的假设下,企业通过模仿可以实现效率的均衡。Rumelt把不确定的生产函数纳入了分析的框架,认为各个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计划,决定是否进入某个产业以及是否进行规模扩张。这意味着同一产业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效率。当然,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供求平衡的价格理论,因为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价格下降,成本效益水平低的企业将被淘汰或退出。但是,Rumelt认为,由于企业在产业内的进出存在临界点,有些企业成本效益水平低,处于盈亏平衡的状态,有些企业则由于成本效益水平高,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产业内从盈亏平衡点到最大经济租金分布着各种企业。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就是由于其拥有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技巧和能力所带来的。由于存在模仿的不确定性,使优势企业和其他企业存在一种隔离机制。Rumelt用“因果关系的模糊性”、“特殊资产”的存在来解释这种隔离机制。比如专利权、社会评价、商标、品牌形象和在团队中才能起作用的技巧等。

Barney认为,企业的效率和企业实施战略的成本是相关的,企业实施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从战略要素市场获得的。如果该战略资源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任何企业都难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如果该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能够获得适合的战略资源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经济租金,不能获得战略资源的企业,则只能获得低于平均租金的效益。Barney认为,期望外部环境出现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困难的。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拥有相同的信息。但是,在企业内部,这种情况就大不同了。企业对于自己所能够控制的资源显然在信息上具有优势,企业内部的特殊资产、技巧、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Rumelt和Barney仍然以价格理论的均衡模型为前提,探究经济租金产生的条件,把企业内部的资源、资产、技巧、能力作为分析单位,试图发现企业竞争优势的秘密。特别是Barney对哪些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的资源就是企业实施战略时能够控制的所有资产包括组织结构、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稳定性,就意味着其它企业难以模仿。这种具有异质性和稳定性的资源具备下面几个条件即:(1)有价值;(2)稀缺;(3)难以模仿;(4)难以替代。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具有上述性质的资源,其它企业则难以模仿和复制,企业可以以这些资源为基础获得竞争优势。Peteraf也探索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条件,他仍然以价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与Barney稍有区别的四个条件来说明经济租金的源泉即:(1)差别性;(2)事先对竞争的限制;(3)固定性;(4)事后对竞争的限制。

这样,静态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框架着眼于能够产生经济租金的资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这一命题展开。换句话说,静态资源基础观依据经济均衡模型,以企业的各种资源作为分析单元,自变量是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因变量是所产生的经济租金。但这种分析框架没有进一步说明产生经济租金的资源是如何产生、积累和发展的,如何通过学习或者外部引入增加这些资源,资源基础观的动态理论框架弥补了这一不足。

2、资源基础现的动态框架。以彭罗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资源基础观展开动态研究的最初学者是Wemerfelt。Wemerfelt和Rumelt的研究成果彼此引用的较少,几乎同时展开了对资源基础观的研究。前面提到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这一术语就是由Wem-erfelt首次提出的。他明确提出,企业成长战略的关键是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之间的平衡。他的研究受到彭罗斯理论的启发,反对以经济均衡模型为前提。

以彭罗斯理论为起点的许多学者抛弃了经济均衡假设,转而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资源基础观。例如,Dierickx和Cool认为,企业的特殊资源能够持续地产生经济租金,这与资源的积累过程有很大的关联性。企业战略资源的累积是一个时间过程,应该对企业获得和积累特殊资源的过程进行评价。

Kogut和Zander指出,静态的资源基础观在研究组织能力时,没有引入学习的机制。企业生存和成长的机会和企业的能力及其组合密切相关,知识是企业各种能力及其组合的基础。组织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必须向内和向外的学习。内部学习主要靠内部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外部学习主要靠引进新的人才和企业联盟。

和Kogut和Zander的观点相似,Teece、Pisano和Sbuen提出要进行动态能力研究,以说明竞争力和资源组合是如何形成的。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来自内外的竞争优势配合起来的企业能力。所以,动态能力所产生的竞争优势靠的是管理和组织的程序、特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路径的把握等。这种管理和组织的程序是企业内部调整、协调和学习而得到的。特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特有的技术资源、互补资源、结构资源(特殊的治理结构)等。合理的路径

指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现有定位和路径的函数。

资源基础观的动态框架围绕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内部资源是如何积累、建构和发展这一问题展开。他们的分析单位是资源形成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资源本身,试图阐明资源积累和形成的机理。这种动态的研究框架,促进了人们对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理解。

二、资源基础观未来面临的课题及展望

资源基础研究有两大理论内核,即产生竞争优势的经济均衡和基于经济不均衡的动态过程。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均衡论和过程论结合在一起,动态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演变,即不但从某一时点上研究企业的状态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而且对企业以前的状况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很好地把资源基础观的动态研究框架和静态研究框架结合了起来。

熊彼特把经济系统放在均衡和不均衡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熊彼特所描绘的均衡状态是所有经济行为都置于既有经济惯性的框架内,企业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生产流程、技术、工艺,社会的消费、交换、管理等按照既有的方式进行,虽然整个经济活动仍处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状态,但经济交易的规则变化很慢。熊彼特把经济循环比喻成血液流动,认为循环本身是可以感受到的。熊彼特坚持萨伊的结论,认为供给自然会派生出自己的需求,在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和技术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经济系统处于这种相对静止的均衡状态。

但如果有大的技术创新改变了经济体系的前提,就会使经济循环的轨道和框架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系统将会出现非均衡的动态变化。创新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带有突变的性质,为了分析突变的l临界点,熊彼特从静态分析转到动态过程研究上。他指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角,正是企业家的发现和冒险完成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企业家从现有的经济轨道出发,不断发掘生产要素的利用机会,以新的方式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熊彼特把创新过程称为“创造性破坏”。

熊彼特又进一步指出,超额利润在动态经济体系中难以长久维系。在高利润的驱使下,会有更多的企业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旧的经营方式被淘汰,新的经营方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竞争加剧,由新的经营方式带来的增产将会导致价格下降,超额利润逐步消失,动态的非均衡过程将重新收敛进入到静态体系中。

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资源基础观研究,对企业家作用的研究目前都比较欠缺。未来的资源基础观研究需要对企业家在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方面的作用做出说明,这也是今后资源基础理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且,资源基础研究有两大理论内核,即产生竞争优势的经济均衡和基于经济不均衡的动态过程。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更有利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熊彼特的经济研究方法把均衡论和过程论结合在一起,动态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演变,给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以重要的启示,能够帮助我们跳出静态研究的窠臼。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静态框架竞争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猜猜他是谁
WTO框架下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具7μA静态电流的2A、70V SEPIC/升压型DC/DC转换器
50t转炉静态控制模型开发及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