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走向生活化

2009-08-21 07:35张玮丽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字书课程标准劳动

张玮丽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学生阅读书本知识,获取感性的认知。这种阅读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系统地获取知识。以往我们所探讨的阅读教学的各种方法,也往往立足于作为知识载体的书本,因此讨论阅读的焦点就变成了如何去利用和开发课本。但随着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体现时代特征的生活化、多样化的阅读要求的提出,生活化的阅读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因此,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提倡从生活本源出发,力求生活化的阅读。

第一,让阅读“有字书”成为生活习惯。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读名著、读科技著作、读历史地理自然类的作品,以多种体裁的作品打开学生的眼界。借助读书讨论会、撰写读后感、读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储备。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教学课,传授课外阅读的技艺和方法,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技能,并养成阅读图书的习惯,将阅读书本知识成为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树立“天天希望读到书、天天热爱去读书、天天踏实去读书”的意识,使读书成为他们日常的习惯性活动。

第二,引导阅读生活化的“无字书”。几十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发起阅读“无字书”的号召。在此之前的朱熹也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联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及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多多阅读生活化的“无字书”。这不仅能够达到丰富课程资源,积累学生写作素材的作用,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

1从活动中积累。对小学生而言,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教育以积累知识,既激发了兴趣,也增强了效果。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乐趣,而且可以从中受益。思想教育如此,学科知识学习也一样。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只有以学生广泛而持久的活动才能逐渐养成。

2从交往中积累。交往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既可以是信息的交流反馈,又可以是过程性的经验积累。如今年刚开学,我便要求每位学生每天与自己的家长交谈15分钟,谈学习、谈思想、谈建议均可。刚开始时学生不能理解,但经过一个多月的交往,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标准里所讲到的“学会有礼貌、有分寸地与他人交谈,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要求,而且从交谈中获得了思想的教益。

3从劳动中积累。劳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一大弱点,独生子女的劳动观特别淡薄。新课标提出的人本教育观认为人性化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部,自然也包括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情操和劳动能力。为了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1)认识脑力劳动。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最为直接的脑力劳动便是观察思考。为此,教师应有目的地传授一些观察法,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脑力劳动完成一定的生活阅读。比如一段时间来,学生的日记无内容可写,我便要求学生采取“路上偶见”的方法,将自己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加上一点个人的思考。没过多长时间,学生不仅使自己的日记内容丰富多彩、思考深刻、观点独到,而且学会了许多书本里没讲过的知识。

(2)尝试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现代学生很少接触的,有时一次扫地都能让学生抱怨半天。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让学生尝试进行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如扫地、除草、擦窗、择菜、煮饭等。这些虽是些微不足道的内容,但他却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苦处与快乐,了解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和其他人员的困难与乐趣,以便获得一种书本上所没有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劳动意义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本内蕴深厚的书,阅读是一种受益一生的生活习惯。为了达到生活化的阅读,必须让“有字书”阅读的生活化和多阅读生活化的“无字书”的两者巧妙结合,从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新时之学生也离不开书,所不同的他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效果。

猜你喜欢
字书课程标准劳动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蒋和《汉碑隶体举要》考述
我国古代字书刍议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热爱劳动
汉文佛典:谱写汉字研究新篇章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