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西夏服饰文化

2009-08-20 09:46智绪燕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3期
关键词:供养人衣冠

摘要:文章描述了西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从莫高窟、榆林窟的壁画中,及黑水城出土的卷轴画中所记载的西夏人物形象来了解西夏服饰的特点。从文字和形象资料中,可以了解西夏服饰除保持本民族服饰特色外,还吸收了中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如回鹘等民族的服饰特点,形成别具特色的西夏民族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宝贵财富。

关键词:西夏服饰;石窟壁画;供养人;党项族;衣冠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09-02

一、西夏历史背景

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大致在现在的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李元昊为西夏开国君主。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夏的统治者团结汉族、吐蕃、回鹘等民族,从而使得各民族从服饰到文化的交融与统一,形成别具特色的西夏服饰文化。据史书记载,西夏灭亡前夕,积极抵抗蒙军,后遭蒙军的毁灭性屠城杀戮,以致夏国“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西夏文献、文物遭到很大的损失,西夏灿烂的文化发展被停顿,西夏文字不再使用,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就此瞬间消失。了解西夏服饰文化,也只能从仅存的石窟、壁画、出土卷轴画等形象资料中来探讨。

二、西夏服饰制度

西夏服饰经历了从“衣皮毛”到“衣锦绮”的过程。西夏为党项族所建,党项原为游牧民族,以游牧为生,所穿服装都是皮毛所制。后来在与汉族的贸易与接触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农耕,开始穿戴麻、棉织物的服装。西夏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统一的服饰制度。西夏服饰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吸取了汉族、回鹘、蒙古等民族的服饰特点。

元昊继位后,为建立本民族的特色,下秃发令。“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西夏受宋代礼仪制度的影响,对帝王、皇室、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等作了严格的规定,建立了西夏衣冠制度。对文武官员的服装也有规定:“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可以看出,西夏文官的服饰与唐、宋官员的服饰相似。武官的服饰则具有本民族特色,与中原服饰不同。这可能是西夏初期文职官员多为汉族,武职官员以党项族为主的原因。

西夏的服饰制度以严格的法律条文作了规定,如《天盛律令》对西夏官员、僧道、庶民的服饰颜色有严格的限制,特别是皇帝衣冠专用的颜色、特殊的装饰图案花纹和贵重饰物的使用明令禁止,违者处以徒刑。《天盛律令》规定:“节亲主、诸大小官员、僧人、道士等一律敕禁男女戴鸟足黄(石黄)、鸟足红(石红)、杏黄、绣花饰金、有日月,及原已纺织中有一色花身,有日月的,及杂色等上有一团身龙,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之凤凰、龙样一齐使用。倘若违律时,徒二年。”对鎏金饰品、绣金线的服饰也有规定:“全国内诸人鎏金、绣金线等朝廷杂物以外,一人许节亲主、夫人、女、媳,宰相本人、夫人,及经略、内宫骑马、驸马妻子等穿,不允外人穿。”另外对庶民百姓的服装做了颜色规定:“庶民青绿,以别贵贱。”官员服紫绯,百姓服青绿,以服饰颜色区别官与民,贵与贱。

三、西夏男子服饰

西夏皇帝服饰,早期与中后期有所不同。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少时衣长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元昊继位后“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很有民族特色。西夏后期,西夏皇帝受宋王朝皇帝冠饰的影响,佩戴通天冠。从《西夏译经图》上可以看到西夏第三代皇帝秉常也戴尖顶金冠,冠上镂刻有花纹,身穿交领衣,下穿裙,腰系大带,蔽膝,外穿直领宽袖大袍,长及地。可以看出,与中原皇帝服饰相近,但冠饰保持着自己民族特色。《天盛律令》规定,石黄、杏黄、石红的衣服及有日、月、团身龙、饰金、一色花身的服饰禁止百官、百姓使用,这些规定是借鉴了中原王朝帝王冕服的“十二章”纹饰制度,并为西夏帝王专用,显示出西夏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

官吏服饰有朝服、便服之分。文武官服饰为“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裥,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可以看出文官戴幞头,朝服为紫色和绯色襕衫,金涂银束带,与中原汉服大致相仿;武官戴冠,蹀躞带、佩刀具有少数民族特色。

西夏平民服饰大多以圆领窄袖袍为主,短襦短衫,腰束革带,下着小口长裤,将裤塞入靴中,或绑腿或卷起裤腿,便于劳作,足穿靴、麻鞋、草鞋,带毡冠或秃发。服色为蓝、绿两色,可能与朝廷规定“民庶青绿,以别贵贱”有关。榆林窟第3窟内室东壁南端千手千眼观音像法光两侧,画着非常写实的犁耕图、踏碓图、锻铁图、酿

酒图,可见到西夏劳动者一般的着衣情况,短衣,有的袒露肩膀,有的衣服下摆卷扎于腰间,紧腿或穿窄裤。

四、西夏女子服饰

从西夏壁画供养人的形象资料中可以看到,西夏贵族女子服饰很华丽,从安西榆林窟第29窟南西侧女供养人像中,可以看到女供养人双手合十,手捧供养花,梳高髻,头戴莲蕾形金冠,插花钗,戴耳环、耳坠,身着交领右衽窄袖开衩袍,袍有紫、红、绿等颜色,上有团形花纹,领、袖口饰有花边。袍内着百褶裙,裙有绶带,脚穿尖勾鞋,这是保存较好的西夏贵族女子形象。另从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下的女供养人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服饰形式。

西夏女服受中原影响,梳髻戴花冠,上穿襦或衫,下系裙或穿裤,与宋代女子穿着相似。黑水城出土两幅曼茶罗木刻版画和观音图,图中有世俗女像,女像着高领窄袖褙子,头梳尖桃形髻。另有长衫,武威西夏墓出土的五侍女木板画,侍女着圆领、交领窄袖长衫,肩披巾。从这些形象资料中可以看到,西夏吸收了汉族宋朝的服饰元素。

西夏贵族妇女的首服主要为冠。西夏法典明确规定:“次等司承旨、中等司正以上嫡妻子、女、媳等冠戴,此外不允冠戴。”可见,西夏妇女是不能随便戴冠的,只有那些高级官员的夫人、女儿、儿媳才可以戴冠。西夏贵族女子,多梳高髻,带莲花形、桃形冠饰,戴冠时,仅将发髻罩住,两鬓、脑后头发都露出冠外,冠上有金珠装饰,冠后插花钗。西夏后妃、贵妇喜戴金冠,喜欢用金来做首饰,装饰服装,有饰金、绣金线等,使西夏服饰显得格外华丽、高贵,西夏服饰文化在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

五、结语

西夏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其独特的多民族交融的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经过战乱西夏的很多宝贵的文物文献被损毁,后来又有部分黑水城的文物被盗窃,以至西夏文字资料遗失,使得西夏文化成为历史上神秘的一页,在服饰史上几乎是被遗忘的王朝。西夏其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的服饰形象,是中华服饰文化的宝贵财富,西夏古国神秘的文化吸引我们继续去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庄.异形之美:西夏艺术[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2]谢静.敦煌石窟中西夏供养人服饰研究[J].敦煌研究,2007,(3).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史金波.天盛改旧新定律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史金波,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白滨.寻找被遗忘的王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智绪燕(1981- ),女(回族),山东菏泽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服装。

猜你喜欢
供养人衣冠
衣冠中国:循礼与寻美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千佛崖805窟供养人造像的几点思考
镜子和将军
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
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分析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有一点钱”与“有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