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君 魏大鹏
摘要: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在我国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问题,不仅技术标准缺位,而且技术标准的作用并未真正体现,从机制上看专利一技术标准一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未能形成。为此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的界面管理,从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专利;界面管理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
1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技术标准一方面通过制定低效率陈旧的技术来限制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将积累的技术经验法规化,形成新技术出现的基础,来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追求一致性的过程,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众多的技术竞争通常会带来技术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技术在市场上不能迅速的被诸多消费者所接受,而技术标准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得技术迅速的占领市场,以此促进技术本身的发展。而且技术标准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使得技术产品之间更好地兼容。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兼容产品的发展:技术标准也间接地推动技术创新,因为技术标准增加了全球竞争,而全球竞争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标准对于确保新产品新工艺的性能、一致性和安全性是必需的。由此可见,在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和动态的关系。要发挥技术标准积极的正面作用,弱化负面作用。
2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的基础。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形成的前提条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标准化工作将标准融合形成事实上的技术标准,才具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标准中的技术含量,特别是自主技术含量,标准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市场上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早在1988年就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尽管目前理论界存在对自主创新的批判性观点,有学者认为,我国现在提出自主创新为时尚早,就像是要求中国足球打败巴西、成为世界冠军一样不切实际。还有一位学者更是明确警告,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可能成为陷阱。但是自主创新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而技术标准则是技术创新中的高端战略。
3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介质。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则体现了国家的竞争力。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扩散过程中技术标准是重要的介质。
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技术标准先行,在高技术领域尤为明显。例如,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有的IP协议:在高清晰度彩色电视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商业化前,有关技术标准之战就如火如荼。通过构筑标准化平台,实现互通、互连和资源共享。因此有效的技术标准将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达化为新产品进而形成产业,获得生产上的规模效应,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因此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可缺少的介质。
借助技术标准,可以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快速占领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上,标准化的产品、零部件和材料,容易形成较大的需求量,为这些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商实现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纳入技术标准,便可实现产品的规模市场效应。最为重要的是技术标准的扩散作用还将产生累积效应和学习效应,进而促进整个产业技术的进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管理脱节的现状分析
1技术标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缺位现象。由于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缺乏技术标准。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对技术标准在促进技术研发以及支撑产业发展作用认识不足,相应的宣传更是不到位,造成技术创新过程中相应技术标准的空缺,无法形成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的良性互动,而是陷入了缺乏技术标准的体内循环模式,即从研发到产业化,而没有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强有利的支撑,使得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也未能形成良性循环,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还远远不能达到。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还不是世界的“制造中心”。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制造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LSO、IEC现有的一万六千七百多项标准中,以我国为主起草或采纳我国标准的国际标准仅有10余项,和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对称。总体上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弱,属于技术引进和专利使用国家。很多产品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都是空白,国内企业也没有能力提供,这就使大量的国外产品通过占领市场顺利地成这该产业的“事实标准”。有的跨国公司则通过有意识地在中国申报相关技术标准专利,获得该产业的主导权。当市场上已经存在某个企业控制的事实标准时,新的技术标准很难打破原有标准对市场的控制,并成为市场新的事实标准。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标准缺位的原因所在,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国内技术标准功能研发弱化。我国技术标准制定及实施中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存在欠缺,标准制定与技术研发严重脱节,一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企业参与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强,有些企业标准化机构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技术标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项技术标准的建立。需要多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持续不断的、数量较多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专利与科研成果的支撑,而我国,由于企业利已思想的限制,在企业联合攻关方面是“软肋”,远不能达到技术标准研发的帕累托最优。三是我国现行标准化管理体制主要存在着程序繁,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一个标准从立项到发布至少需要3年时间,有些还需要5年的时间。
3专利、技术标准到技术创新未形成连锁机制。富有成效的技术标准管理,可以从多方面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我国企业在把握技术标准化动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颇。实际上跨国企业正在通过加快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步伐,进而形成某一领域围绕技术标准的专利池。从而对该领域技术创新方向产生重要的引导和限制作用,规定技术创新的路径,使我国的技术创新更是举步唯艰。据统计。近
15年来,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是6.4:1,在信息领域,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专利占90%,在生物领域占87.3%:中国企业出口一台DVD要付出19.5美元的专利费。跨国公司已将申请专利,制定技术标准的触角伸向我国的高新技术领域和中国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领域。为此我们应了解从专利到技术标准再到技术创新促进这样的发展动向,在我国企业中创造良好的机制,既注重现有技术标准的实施情况,同时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界面管理概念的引入
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是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媒介。但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与标准化体系之间的不协调,机制不完善,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体系的脱节,制约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我们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以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为例,当我国从欧洲引入GSM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路径就基本沿着GSM技术标准的方向前进,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基本被锁定有GSM技术标准之上。因此需要强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入界面管理的概念。
界面管理(Interface Management),意即交互作用的管理,表现形式为协调2个以上主体之间感觉、动机、意图、知识、情报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组织模式及管理方式,是国外近年来创新管理的新趋向。在创新管理中存在着多层次的界面,集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界面管理。如何协调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也是其中的界面之一,通过协调好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问题,理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既要使技术标准保障技术创新能够及时有效地工业化。同时又不能因为标准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过度使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价格上涨,致使产品的传播受到阻碍。通过完善界面管理。提升我国技术标准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能力。
四、协调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界面管理的对策
1协调技术标准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界面。在国外,由于技术标准更多地来自企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主导地位。例如在GSM标准制定中,在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Motonola、Ericsson、Nokia、Siemens和Alcatel五大企业集团组成了GSM技术标准化联盟。成为该领域技术标准制定的核心集团。目前国内技术标准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政府层次,技术标准制定的主体是政府,技术标准的研制主要由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大多是科研院所的学者,来自企业的专家很少。大多数标准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只有少数如信息家电领域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市场需求,应企业愿望而研制开发的。有资料显示。加入WTO之前。绝大部分技术标准是由政府部门提出需求、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行业主管部门掌握着作为制定国家标准的主体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归口管理权,因此。北京、西安、哈尔滨、武汉等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较为集中的城市,掌握了标准话语权,参与标准研制活动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近年来。随着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逐步适应国际规范,鼓励企业参与标准研制,深圳、青岛、广州、南京等城市参与标准研制的主体进一步增加,研制标准的绝对数量发展较快。十六大提出自主创新的战略,企业要行使自主创新的主体权力,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新兴高技术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逐渐增强,他们组建自己的研究院,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产品设计,研发合理和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形成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为此在界面管理上要将技术标准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统一起来,体现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上的主体地位,在国家指导的前提下,将企业纳入体制中,完善企业将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环节。同时通过激励政策将创新及标准化后的利益归于企业,使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主体。从而,克服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动力不足的缺陷,而更关键的在于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把握技术标准,反映行业技术进步的最新趋势。
2协调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管理界面。技术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技术标准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技术标准与专利融合的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今高新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标准下大都建立了一个或多个专利池。国外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如DVD“3C”、“6C”和MPEG-2、MPEG-4、MP3等早已进入国门向国内企业收取专利费,而高清碟机的两大国际标准——蓝光和HD、DVD以及数码相机、数字电视、3G移动通信中两大国外标准WCDMA和CDMA2000、无线射频识别(RF ID)等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也都在组建之中,要不了多久,它们也将进入中国。作为应对,我国产业界和有关部门也开始积极部署我国的标准和专利战略,我国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也正在筹组,如大唐电信领军的3G标准TD-SCDMA专利池、AVS专利池、闪联专利池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专利池对我国的自主创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趋其利而避其害?这是我们在制定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但是如何协调技术标准的“开放性”和知识产权的“私有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难点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技术管理体制中标准化与技术创新活动及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严重脱节、三者的政策内容不交融、资源信息不共享、信息传导不畅通。因此要从政策方面协调关系,保证专利拥有者的产权,得到相应的产权收益,同时保证技术标准的开放性,让技术标准的使用者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和法律上的保障。促进先进的技术能够迅速地扩散。协调国家知识产权政策、标准化政策和产业研发政策。首先,要改变过时的标准政策,抛弃单纯的“采标率”和“参标率”的思想,在与国际接轨和接受国际标准的同时,大力提倡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其次,在标准制定和推广问题上,既要考虑TBT协议和国际兼容问题,又要考虑TRIPS协议和标准的私有利益问题,必须制定标准化政策。第三,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要将知识产权政策、产业研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起来,即加强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管理之间的界面。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消除部门分割,可以考虑成立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综合协调机构,成为二者之间联系的桥梁。整合资源。同时负责信息发布工作。
3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关系界面。在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之间的界面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关系问题。我国企业掌握了市场的最新的信息,但是科研方面可能处于弱势地位,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少。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经过多年来的积累,而科研院所却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已经具备了比较充足的技术条件和潜力,同时有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尽快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从社会综合配置资源的角度出发,要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姻”是可行之举。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分担科学试验和实用性分析的成本。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标准水平,是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举措,通过产学研的网状结构体系,在我国广大的用户基础上,使联合开发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标准。进而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提高技术标准的竞争力。
4提高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界面协调中的合作意识。不论是技术标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横向协调,还是技术标准形成过程的纵向协调,形成完好的界面接口,目的都是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技术标准形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耗,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提升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这个界面协调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任何单元都无法将涉及技术标准的职能集于一身,任何形式的交流都不可避免地存留一些信息的障碍。因此,只有各利益相关者、各不同部门、不同环节集成要素通力合作,才能突破界面的阻隔,保证各集成要素协调匹配,发挥最佳的整体功效。从自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技术由酝酿、孵化、诞生、成长至形成产业化的过程是技术产业化系统通过自组织形成和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的高端成果,因此必须实现各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的自组织协作,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与技术标准形成界面的效率损失。
参考文献:
1梅永红,自主创新与中国汽车工业,轻型汽车技术,2006,(6)。
2杨武,高俊光,傅家骥,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管理与战略理论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12)。
3王丽敏,标准是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6,(5)。
4佥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6)——创新与竞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