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公元前687年,鲁国西北的阐邑靠近汶河的地方降落了一场罕见的陨石雨。当时,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像暴雨一样从遥远的太空落下,对汶河南岸的滩涂和田野进行了无情的冲撞。伴随着一阵轰轰巨响,许多陨石藏身于汶河水底,还有许多陨石直接钻进了地下,但也有一些巨大的陨石没能完全匿迹,在地表露出了部分身影。这样,在方圆十里左右的地方,可以看到大小十几堆散落的陨石,成为一道特殊的景观。中间一堆最大的陨石,形同一座小山。当地人称之为“星星山”。“星星山”默默无闻地存在了两千六百多年,近年才引起天文学界关注,被鉴定为世界最大的石铁陨石群。
战国时期,阐邑更名为“刚”,到了汉代,在这里设置了刚县。西汉末年王莽上台后,大改郡县之名,“刚”也被改成了“柔”,但随着短命的新朝政权的灭亡,许多地名又改回来了,这里仍然叫“刚”,属济北郡。后来,“刚”字演变为“堽”,即如今之宁阳县堽城镇一带。
东汉时期,刚县这里出过不少历史名人,其中最令人称奇的一个叫做戴封。
一
戴封,字平仲,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出生的那天夜里,他的父亲和衣而卧,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梦中见有一块五彩斑斓、玲珑剔透的石头从天外飞来,落到他家的院子里。他猛然醒来,就听到新生婴儿的呱呱啼哭之声,接生的老妇人向他报喜道:“恭喜老爷,新添了一位公子!”父亲心中不免怪异:“看来这小儿不是凡物,我当精心培养才是。”考虑到这个孩子是灵石转世,怕他不知什么时候又会飞走,取名时特意选了一个“封”字。
果然,戴封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誉,至今在其故里还流传着不少他少儿时期读书的故事。
戴封的父亲是一个饱学之士。他从戴封五岁起,就开始对儿子的启蒙教育。令父亲倍感欣慰的是,戴封的脑子特别好使,总是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父亲因此也对戴封特别钟爱,下决心把他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戴封从七八岁开始,就常到汶河岸边的星星山附近玩耍。他特别喜欢抚摸那些石头。那些石头表面分别呈现黑、褐、红、土黃各种颜色,上面还有许多清晰的不规则的环形印记,而且摸上去也比别的石头温暖一些,似乎包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朦胧地感觉到:这些神秘的石头好像和他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大人们告诉他:这些石头非同凡响,都是天上掉下来的“灵石”。他感到特别好奇:天上掉下这么多石头,怎么不见天上哪里有个破洞呢?还有,这些石头为什么没有掉到别处,偏偏掉到这里来了呢?既然是“灵石”,怎么没见到它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什么福祉呢?当然,这些问题,是没有人能给他正确答案的。
一天,戴封经父亲允许离开书斋,来到汶河南岸,坐在一块陨石上诵读《诗经》。那时的书籍都是用牛皮绳穿起来的竹简,一卷书没有多少文字,却是很笨重的一捆。戴封每读完一页,都觉得那些文句像镌刻在脑子里一样。他忽然想到:既然书上的内容都已经记在脑子里了,自己又何必再抱着这笨重的书册不放呢?于是,他每看过一页,就把那页扯掉,扔进汶河里面,任其随波逐流。书读完了,也扯完了,两手空空回到家里。他的父亲见他持书而去、空手而返,便问他把书丢在哪里了?戴封回答说:“孩儿已刻在脑子里了。”父亲不信,便让他从头背诵。他便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一口气把三百篇诗背了下来。父亲又惊又喜,说道:“我儿博闻强记,自是可喜。只是这记忆之功要保持长久,还需经常记诵。还有,虽然你能记住,这书也是不该毁坏的,你可知道,成书一卷,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你用过的,别人还可再用,岂能轻易毁坏?”戴封连声答应。几天之后,父亲为了检查他的记忆效果,从《诗经》中隔三差五地点出一些篇章,要他默写出来。戴封展帛挥毫,竟然一挥而就。父亲这才放下心来,心中想道:“我儿真神童也!”表面却不动声色,又趁机教训道:“记诵圣人经典,只是初步入门,离登堂入室还相去甚远。圣人之道,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仅会记诵,不得要领,与两脚书橱何异?我儿当从格物致知着手,仔细琢磨圣贤经典的含义,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把它们应用于为人处世,将来庶几可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社会贤德之士。”戴封郑重地点了点头,说:“父亲大人教导的是,孩儿记下了。”
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戴封已经十五岁了。因为他学业优异,被选拔到京师的太学深造。那里是多少士子向往的地方啊,戴封小小年纪就能跨进国家最高学府,全刚县的人都引为自豪。县令也亲自登门祝贺,还奖励了路费。
离家之前,戴封又和戴宏到星星山附近盘桓了许久。他选了一块大如鹅卵的陨石,随身携带。他知道,今后再也不可能经常到这里来了。
二
太学里集中了天下的典籍,更有好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和才智出众的同学。戴封到了这里,好像鱼儿游进了大海,顿觉眼界大开。他的老师是当朝有名的学者、家居东海的博士申君。那老先生古朴方正,不仅学识渊博,尤其爱惜人才,见戴封聪明好学,资质非凡,便倾其所有,悉心教授。在老师的引导下,戴封更加勤奋地阅读着各种经典书籍,深入探索着各种学问的奥义。他不仅学业成绩特别优异,而且对老师敬重如父执,待同学亲密如兄弟,因此深得太学师生的喜爱。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戴封学业日新月异的时候,老师申君却突然病倒、溘然长逝了!申君膝下无子,他生前的愿望是能够叶落归根、葬于祖坟。戴封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他在老师遗体前守灵三天,然后毅然决定亲扶灵柩回东海为师治丧。从京师洛阳到东海之滨,有千里之遥,十七岁的戴封却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和畏难,他强忍着悲痛的心情,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连经过自己老家时也没有停留,终于把老师送回故居安葬。申君老家的乡邻们无不赞颂感慨:都说是“师徒如父子”,申君有戴封这样的学生,不枉当了这么多年太学的老师,死了也能心安啊!
戴封的父亲知道儿子从东海回来一定会到家里来,觉得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便提前为他娶妻在家,希望他能在家盘桓数日,以享天伦之乐。戴封回程中果然回家探望,见父母家人个个喜气洋洋,才知自己已经成了有妇之夫。可是,送老师归葬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哪能再在家中虚度光阴呢?戴封给父母请安问讯之后,只和妻子匆匆见过一面,就又赶回京师攻读学业去了。
戴封在太学修业期满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他的同窗好友石敬平突然病故。石敬平比戴封只大一岁,平日和戴封意气相投,亲如兄弟。在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的京师,有谁能为他料理后事呢?戴封又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起来。他以学弟的身份操持石敬平的后事,从购买寿衣,到床前守灵,又把太学供应自己的口粮卖掉,为石敬平买了一口薄皮棺材,租了一辆牛车,亲自送回石敬平的老家。石敬平的家人得知儿子不幸夭折,自然痛苦不堪,他们另外买了一口较大的棺材重新盛殓石敬平的遗体。这时,他们才打开戴封送来的石敬平棺材,只见石敬平赴太学时带去的书籍衣物一件不少都在棺材里放着,就连他最后领的那份太学生口粮也换成了钱在棺材里放着。他们这才知道,石敬平病逝后所有的开支都是这位姓戴的学弟承担的,不由感动万分。他们说:“我们是见到了古代的圣贤了吗?别说你们只是同学,就是亲兄弟也未必能做到这样啊!”
戴封为老师和同学处理后事的事,成为士林的佳话。闻者无不感叹,人们都说:“对待师友竟能如此剖肝沥胆,大概只有圣人之乡的贤士才会有这样的高情厚谊吧!”
然而,更让大家感到匪夷所思的还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
汉朝时,太学生修业期满并不能直接授予官职。那时读书人的晋身之阶,必须经过荐举的程序。荐举的项目,有贤良方正、孝廉、明经和文学四种。所以,戴封在太学完成学业,仍然要返回家乡,等待被荐举的机会。他此时已经成年,而且已是一位饱学之士,当然不会老是蹲在家里,便经常外出游学,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互相交流。这件奇事就发生在他游学期间。
戴封在游学途中,只带一个书童赶路。他把所有物品打成两个箱子,让书童用担子挑着。中途见书童挑担吃力,戴封便从箱子中把七匹书写文章的薄绢取出,披在身上,外面罩上长衫,继续赶路。没有想到,在经过一处土岗时,从土岗后面冲出一伙盗贼。这伙盗贼一个个穿着破烂,面有菜色,见戴封只有主仆二人,不由分说抢了箱子便走。书童吓得面如土色。戴封说:“我看这些贼人并非惯盗,应是穷极无奈,才出此下策。你不要害怕。这样吧,我们赶上去,把我身上这七匹薄绢一并送给他们。”书童说:“他们抢了我们的东西,我们不去报官抓捕他们就算他们侥幸了,怎么还能再送东西给他们呢?!”戴封说:“我自有道理,你听我的就是。”他们赶了没有多远,就看见那伙盗贼正在树林里开那箱子,大概是想分配赃物。那些人见戴封主仆二人赶来,一个个面露惊慌之色。戴封说道:“各位好汉不必惊慌。我料各位家中一定贫困至极,是为保全老小性命才做这种打劫勾当的。我来并无别意,我这里还有七匹薄绢,可以换点粮米,就一并送给各位,回家让老婆孩子吃顿饱饭吧!”那伙盗贼做梦也想不到竟有这等好事,一时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才好。后来一个年龄稍大的带头向戴封跪下了,其他几个人也齐刷刷地跪在地下。他们哭着说:“原来你是这样一位大贤人啊!我们有眼无珠,竟然抢了您的东西,真是罪该万死。您不仅不把我们当成坏人,还要再送我们东西,我们再不醒悟,还是人吗?您把您的东西都拿回去吧,我们就是饿死也不会再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了!”最后几经推让,戴封只取回了自己的书籍文具,其余的东西都送给了他们。
到了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戴封被推举为孝廉,入朝做了光禄主事的官职。可是没有多久,他的伯父去世了,他又辞官回家,为伯父守制三年。
三
永元六年(公元94年),戴封为伯父守制三年期满,赶上皇帝下了诏书,要求公卿及郡守们分别举荐一位贤良方正、直言之士,或者是有超常德行能够消灾伏异的人。结果济北郡守和朝中的大司农同时举荐了戴封。戴封被官府派车接到京师,与其他被举荐的人一起觐见了当时的皇帝和帝刘肇。那刘肇虽然当时也很年轻,但却是一代明主,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正延揽人才,思贤若渴。他亲自对举荐的人才进行面试,全面考察他们的品德操守、学识才华和办事能力,同时参考其年龄体貌,以便量才使用。面试中,戴封对每一个问题都是对答如流,不仅把问题都阐释得有理有据,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加上他一表人才,相貌魁伟,和帝十分满意,当场确定他在所有被举荐人才中名列第一(类似于后代的科举状元)。随后安排他担任了议郎的职务,岁俸六百石,直接留在皇帝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任议郎期间,戴封的不少见解被和帝采纳,深得和帝器重。
第二年,西华县令出缺,戴封又被任命为西华县令,岁俸一千石。
在西华任职期间,戴封又有不少令人称奇的非常之举。
戴封初到任所,赶上汝州、颍州一带闹起了严重的蝗灾。那些飞蝗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庄稼、树木都被啃食净尽,灾民无以为食,只好煮吃蝗虫,许多人得了水肿病,不治而死。蝗灾眼看就要蔓延到西华来了,全县的人无不谈蝗色变。戴封一面动员民众做好治蝗准备,一面写出一篇《告蝗虫书》,文中指斥蝗虫为恶有违天理,亦不合为虫之道,若侵入西华,必受严惩云云。令人于县界四处张贴。西华人虽然早就听说戴封天赋异秉,素有贤名,但还是不相信他的告示能对蝗虫起什么作用。谁知后来蝗虫蔓延过来,到西华县界皆绕道而行。大家这才咂舌称奇。不料有一天郡里的督邮来县视察,蝗虫竟随着督邮的车马汹汹而来。戴封急忙将督邮送走,那些蝗虫又随着督邮的车马离开了县境。西华人额手称庆道:“戴令之贤,古今未有,连蝗虫也感其教化,我辈还能再不谨遵其教吗?”于是政通人和,全县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过了两年,西华县又闹起了旱灾。戴封组织全县打井抗旱,可是地下也打不出水来了。戴封又设坛祭拜天地龙王,虔诚求雨,还是毫无动静。眼看庄稼就要绝收,人民生计成了问题,戴封心急如焚。这天早晨起来,他看看天空,还是万里无云,太阳一出来就像一个硕大的火球,拼命向大地喷洒着热量。他想:“这莫不是天公对我的考验吗?作为一县之令长,百姓希望之所系,不能降伏旱魔,岂非枉食国家俸禄?!”他便令人在社坛上堆起一个巨大的柴垛,自己端坐其上,双手捧起随身携带的那块陨石,仰面朝天,祷告道:“西华如有得罪上苍的地方,罪在戴封,上苍若要惩罚,由我一人担当。黎民无罪,不应受此旱魔荼毒。我今自焚以谢罪,求上天普降甘霖,保全百姓。”祈祷已毕,便令手下点火。手下不忍,戴封便自己点燃了火种。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周围吏民的哭声连成一片。
就在此刻,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那滚滚的浓烟升向空中,顷刻变做漫天乌云,一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大雨淋熄了正燃烧着的大火,滋润了干涸的大地,救活了焦枯的禾苗。西华人谁也没见过、不仅没见过而且谁也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大家争先恐后地把戴封抬下来,举过头顶,欢呼,跳跃,泪水伴着雨水,完全顾不上被淋透了的衣裳。他们说:“戴令之诚,感天动地,西华人有福啊,能有这么好的人为我们做主。”
求雨成功,戴封更加遐迩闻名。任满之后,他被提拔任命为中山国的宰相,岁俸二千石。赴任之时,西华万余民众夹道远送数十里外,仍涕泣不忍其离去。
四
戴封在任中山国相期间,最著名的一件奇事是他竟敢把四百多名犯人放回家中探亲,而这些犯人却能一个不少地回来受刑。
那是戴封刚上任不久的事。
中山国所辖各县一年中积聚了四百多名犯人。当时都已经结案宣判,其中不少被判处了死刑。眼看到了秋季开刀问斩的日子。戴封有一天去视察监狱,见里面的犯人一个个蓬头垢面、身上伤痕累累,不由心中一阵阵痛楚。戴封认为:这么多人犯罪受刑,都是由于教化不够。可是,木已成舟,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自己能为这些人做些什么呢?他问犯人们还有什么要求,犯人们说唯一的要求是临刑前能再见亲人一面。戴封当即下令给所有犯人放一次假,约定五日为期,准时回监狱报到。监狱的官员和戴封身边的人一听都吓呆了,纷纷劝他:“相国宅心仁厚,下官敬佩之至,但此事万不可行。这些犯人没有机会还想着越狱逃跑呢,你把他们放回家,有谁还会回来?”
戴封不为所动,他说:“这些犯人也是人,我以诚心待他们,他们也必以诚心待我。如有逃逸,拿我戴封问罪就是。”
那时诸侯国国王并不过问政事,权力都在相国手中。戴封坚持要这样做,其他人苦劝无效,便不好多说什么了。但心里无不为他捏着一把汗。
那些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真的能有回家与亲人见面的机会,无不感动得涕泪交流。他们说:“相国对我们如此厚爱,法外施恩,我们如不准时返回,让相国为我们顶罪,那就真的天理不容了!”结果到了第五天午时,犯人们都回来了,有的还是家里人送回来的。他们说:“像戴相国这样仁爱的人,我们怎么能忍心欺骗他呢?”
这事后来传到京师,和帝刘肇知道了,也不由称奇。专门下诏书褒扬戴封,并下旨对中山所有犯人罪减一等,从轻发落。
从此,戴封更加受到中山吏民的爱戴。他出言必信,令行禁止,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不到一年,中山大治。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1年),戴封被提升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之事,位列九卿之首。后卒于任上。他从星星山带来的那块陨石,经过几十年的摩挲,早已变得珠圆玉润,熠熠生辉。这时,也成了他的殉葬品。
戴封享年不到五十岁。有人说:他本来就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他的逝世,不过是又应召回到天上去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