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靓
摘 要: 禁忌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入生活各个方面的民俗现象。周口西华县的地方风俗民情和文化特征与豫东平原地区其他各市、县的文化模式有相似处,但禁忌文化又有细微的差异,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区域文化。本文从婚姻生养丧葬禁忌、岁时禁忌、语言禁忌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辨析有关认识。
关键词: 西华 民间习俗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为了趋吉避凶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作为一种原始的古老的文化现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因为环境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禁忌文化。《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1]恪守一个民族的禁忌,是对这个民族的尊重,“恪守一个地域的禁忌是对这个地域的尊重,恪守某个人的禁忌,是对这个人的尊重”[2]。周口市西华县是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西华孕育了古老的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城北有‘娲城,传女娲所居;城东北有商高宗陵;城内有殷箕子读书台及衍畴亭;城西西夏亭有春秋时陈国大夫夏御叔封邑旧址,斧柯有陈灵公墓;县境内有汉代墓群多处”[3]。由于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西华县的地方风俗民情和文化特征与豫东平原地区其他各市、县的文化模式有相似处,但禁忌文化又有细微的差异,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区域文化。
一、婚姻生养丧葬禁忌
1.婚姻禁忌。婚姻是一种社会公认的夫妇关系,在男女两性间建立,这种关系构成了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婚姻虽为喜事,但仍然有许多禁忌。在西华,关于婚姻的禁忌有很多。首先,同姓不婚禁忌,这在西华县的古时候尤其注重。同姓标志着拥有一致的血统,所以在此团体以内,禁止性关系的发生,强调氏族外婚制,正所谓合二姓之好。在黄桥乡裴庄村,流行“娶妻不娶同姓”、“一家不进一家门”的说法,人们严格遵守这种禁忌。在当代除非两人是自由恋爱,一般同姓人是忌讳结婚的。
另外,男女双方的属相在择婚时也是必须考虑的,“比如‘鸡猴泪交流、‘龙虎相斗、‘家狗不咬外鸡、‘猪猴不到头”[4]等,这些在西华县境也流行,作为男女婚配的一种参照。通常在男女见面之前,媒人都已经打听好了。这都是以前的老传统了,可是也成为评论男女二人婚姻是否合适的客观标准。如果两人的属相不合适,就会听到长辈举例说某某两人因属相不合导致不睦、离婚了之类的话,根据属相预测两人的未来是西华县人步入婚姻殿堂前必须考虑的程序之一。皮营乡邝桥村一对夫妇,男人属狗,女人属鸡,娘家是湖北的。两人在广州打工时处对象,平常就爱打架、拌嘴,几乎没有消停过。结果男的在前年得癌症走了,撇下俩儿子一个女儿,这个女人整天精神恍惚、没精打采。人家都说这女的把男人妨死的,“家狗不咬外鸡”的教训在这村很深刻。这其实是说不明白的事情,可是成为当地人们考虑男女婚配的依据,成为禁忌。
与其他地方一样,男女双方定亲日子忌单喜双。在送聘礼方面,西华县有特殊的禁忌。聘礼中物品的数目要取双数,取“好事成双”的意思。聘礼送到女方家后,女家忌讳将聘礼全部收下,一般要退一部分给男方。男方会送一只公鸡作聘礼,女方不但不能留下公鸡,甚至要送一只母鸡配回,母鸡要活的且忌白色。这种做法在西华清河驿乡叫做“公鸡拐母鸡”,男方把女方的心拐跑了,这表示二人的婚姻成定局了。嫁妆中的被子一般喜双数,也就是或者六条,或者八条。套被子时忌用白线,喜用红线。如果实在找不到红线时则在被子角落扎个红缨子以示吉祥,就可以用白线了。缝制时忌寡妇及儿女不全的人缝,以图吉祥圆满。婚礼上,人们争着往新郎父母脸上抹锅底灰(现有的地方也抹黑鞋油),这种锅灰叫“喜灰”,新郎父母听之任之,不能露出不高兴的样子,况且这样也可以让别人沾喜气儿。
婚宴上,男女不同席。新娘要和婆家姑嫂同席单独坐在客厅的正座(映着门口的那个座位),估计是通过姑嫂认识婆家的人。闹洞房的形式在西华很隆重,也是一件必须行的礼仪。俗语云:“人不闹鬼闹。”如田口乡闹洞房是在新婚夫妇准备的新房里,房间床、墙面、灯都呈现红色,笼罩喜庆的气氛。花生、枣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放着,寓意早生贵子。届时,村子里大多数已婚未婚年轻男子都去乱(就是逗的意思)新媳妇,新娘新郎不能恼怒。闹洞房多是让两人磕头,问喜欢对方什么等令新娘新郎难为情的题目。
2.生养禁忌。孕,怀子也,是两性的结晶,也有很多禁忌。对于生养的禁忌在任何地方都特别重视,这关乎下一代的传承,西华县关于孕育的禁忌跟其他地方很相似。孕妇特别忌接触丧事,恐怕会“凶冲喜”。丧葬是坏事,有晦气,怕伤了腹中的胎儿。迷信者还以为鬼魂会扑到孕妇身上,对母子不利。孕妇忌吃兔肉,害怕将来孩子会像兔子一样豁嘴,这在大多数地区都有一样的禁忌。但是关于忌讳在别人家生养的习俗西华县与众不同。孕妇生孩子时忌讳在娘家分娩,原因是害怕孕妇身体受损、衰弱。二是担心在娘家生被人家移花接木,孩子换了异姓人。西华特别忌讳在别人家生孩子,“认为在别人家生孩子,会使这家的福气被新生儿带走,或者会使这家人不能生孩子”[5]。在东夏乡人们有破解的办法,如万不得已,在别人家生过孩子后,需要回来祭人家的宅神,烧香,割肉祭老灶爷。孩子出生后过两三天,孩子的爸爸去姥姥家报喜,去时带双数的鸡蛋,报告岳父岳母添了外孙及母子平安,和岳父岳母商量给外孙送吃的事情。分娩后的一个月内外人忌讳进入产房,害怕小孩儿被生人看丑了。小孩满月后会办满月宴席,姥姥家的人来送吃的,一般会带鸡蛋、红糖、米、面等,数量够闺女吃整月的,叫“送终米”。亲朋好友和同村的人会来道喜,庆贺小孩的出生,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给坐席吃酒的宾客,人们欣然接受。另外,满月后产妇要上娘家住一段,又叫“挪窝”,这样换一换环境对产妇的心情也好。
3.丧葬禁忌。“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人死为鬼,人死后到那边也和生前一样,知冷知热,知善知恶”[6]。中国人对丧葬很看重,人死后要穿“寿衣”。在西华县,每个乡镇对于丧葬仪式都注重。虽然某一细节有不同,但大体仪式还是相同的。高小集乡的一位大总(经常主持丧葬仪式的人)简单陈述了仪式:人死后在正堂屋搭个灵棚,尸体陈放在灵棚正中间,要点一盏草灯,一直到出殯前,说这是为死者照亮去阴间的路,灯灭一回,死者在路上会摔倒一回。死者口里放一枚铜钱,叫“衔口钱”,否则死者转世会变成哑巴。入殓时,要把“衔口钱”取出。丧眷在死者旁边守灵,直到三天后入殓这一段时间禁忌猫碰到尸体。认为猫靠近尸体,会使尸体跳起来,尸体就会抱着活人不放。万一尸体真起来了,就拿个东西扔给他,尸体抱住东西后就又躺那了。殓葬忌双日、用单日。对丧葬地也有很多讲究,一般会请风水先生看地,这是基于人们“坟墓地择吉地才能保佑后世子孙”的思想。办丧事自然少不了请响器队。一般人家办丧事请三个响器班。音乐是能够通灵的,怕死者躺在棺材里太孤单寂寞,用音乐打通死者与丧眷的心灵,追忆弥足珍贵的亲情。死者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媳都要全身孝衣,头勒孝布七尺,长子还要拄孝棍。服丧期间,鞋子也要扎上白布,并且鞋上的白布只能自行破掉,忌讳手撕扯掉,说撕去的是家中死去之人的脸皮。
二、岁时禁忌
年、月、日、二十四节气都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认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实践中形成禁忌。西华县是农业大县,对于岁时的忌讳人们特别重视。正月初一忌讳天亮之前大声说话,忌催人早起,只能用爆竹惊醒人家;忌扫地,怕家中的财气被扫走了;忌讳打骂孩子;忌讳理发;忌讳打破碗罐儿,如不得已时,需说声“岁岁平安”破解,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相似的习俗;忌讳拿剪刀针线,恐招祸;忌讳锅中不留一点食物,恐这年家人吃不饱;忌讨债,大年初一讨债对信贷双方都不利。初五,民间叫“破五”,这日,将家中的垃圾清理出去,叫“送秽出门”,这样福气才会来。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西华县会在二月二这天在地上用锅灰画个圈,防止蚰蜒(也叫蜈蚣)、蛇、蝎子等;用手拍拍门头,寓意“二月二拍门头,金子银子往下流”;用手拍屋瓦,寓意“二月二拍瓦子,蝎子蚰蜒没爪子”;煎炸和着面粉的萝卜丝儿和豆芽儿,寓意煎蚰蜒蝎子的爪子;另外炸很多丸子、麻葉儿、油果子(即油条)、糖糕、菜角之类的食品。在这天“剃头”的习俗认为会使人一年到头走好运。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而在我国民间有“正月剪头死他舅”的说法,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忍到二月二才理发。不过,近年来这一民间禁忌已经逐渐淡薄。现在,正月初六、初八开业的理发店也挺多。
五月是“恶月”,尤其是五月初五这天,其他地方一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而在西华县只是单纯地吃粽子,可是并不是大多数人都吃,端午节在西华就不是太重视。这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原因是西华的人们喜欢吃面食,对于米饭不太热衷。况且西华大部分地区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几乎没有种糯米的条件,并且包粽子的箬叶在西华根本就找不到,因此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西华不是太普遍。然而,西华民间过端午节却与众不同。端午节为未满一岁小孩子缝“香布袋”,布袋里放点儿艾叶等其他香料,一直让小孩子戴到三岁。老人常说“五月灾,缝个娃娃跟它摔”,是为了小孩在五月这恶劣的天气中健康成长。
腊月二十九忌面发不起来,发不起来就将馍扔进烧的火里,这被认为是鬼捏的。馍要是蒸裂口了,忌讳说“裂了”,要说“笑了”,这样的馍不能拿来祭祖。除夕之夜忌讳锅里空空的,需要在锅里留些馍,寓意来年不必担心挨饿。
三、语言禁忌
中国人向来说话比较含蓄、隐晦,这是一种处世智慧,人们常常借助语言的某种魔力,在表达上将思想与风俗达到完美的契合。在给孩子起名字时,隔辈儿就不能起相同字音的名字。另外数字也有吉凶的区分,一般喜事忌单喜双,凶事忌双喜单,这正是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反应。有卖财神像的,忌说“卖财神”,要说“送财神”、“请财神”。碰到有人挨门喊“送财神了”,如果不想买,忌讳说“不要”,更不能撵送财神的,要说“已经有了”。如果说错了这些,就需要赶紧吐口唾沫来解禁。做饭时,忌讳说“少”、“光”、“烂”等不吉利字眼,说了怕真的缺少。特别是腊月二十八蒸馍时,一般会蒸叫做“红点”的蒸馍。蒸好圆形的馍后,在馍尖用红色素点上一个红点,为避邪,图吉利。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动物状的馍(老斑鸠样儿、燕子状的)、枣花馍、寿馍(西华县叫大馍),蒸馍时一般不让小孩子在旁边,因为怕小孩子说“错”话,比如他看见馍蒸裂了会说“裂”了,这时大人会拍他的头说“馍笑了”。这些都是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事,有时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只因别人都这样,就跟着做,反正不犯忌就不会错。
民间禁忌充满生活的各个方面,上面所举只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其他一些民间禁忌虽然在生活里不经常遇到,但也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兹不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袁祖社.四书五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2:1607.
[2]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17.
[3]西华县史志编撰委员会.西华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
[4]唐玉萍.关于“禁忌”民俗的文化阐释[J].赤峰学院学报,2003(03).
[5]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1991:177.
[6]任骋.中国民俗通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