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华
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全球价值链模式下,我国中小企业已经紧密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问题在于,我国中小企业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利润低且风险大。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风险。这就提出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我国产业升级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中小企业国家化问题。
一、引言
按照原有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遵循从有形商品、技术的交易,到资本层面的投资,再发展到战略层面的联盟;Johanson,Wiedersheim-Pau(1975)和Johanson,Vahlne(1977)等在对北欧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中建立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简称u—M)。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形式。Johanson和Vahlne对瑞典四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可以用几个不同的阶段来描述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个企业通常通过直接出口开始其国际化进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其在海外的代理商出口,即所谓的间接出口;接下来是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分支;最后阶段则是在国外设立生产或制造分支。
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国际化呈现新的态势,参与全球价值链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价值链是指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等一些学者将价值链理论直接应用于对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的研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价值链的重组、价值链条的协调、价值链的治理、价值链的驱动力、全球产业联系以及产业升级问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对全球价值链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台湾宏基创始人施振荣,在1992年为“再造宏基”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几个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就全球价值链三个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状。在价值增值链的“微笑曲线”上,研发与服务处于高附加值水平,一般加工制造处于低附加值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的是关键零部件加工和销售,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中又可区分为上游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与设计和下游的加工生产,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因其与技术研究的相关性强,从而增值能力越强;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因其与技术研究的相关性弱,增值能力有限,角色易被替代。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企业开始参与全球化进程,经过近30年的融入,“中国制造”几乎遍布全球每个角落,中国制造成为全球价值链制造环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国企业在袜业、打火机、领带、缝纫机、低压电器、汽车万向节等诸多产品领域具有制造优势,乃至成为产品的世界制造冠军。但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看,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因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理论视角,研究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目前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业,就其涵盖产业范围而言,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就区域分布而言,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闽南地区等。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在珠三角,分布在这里的制造业集群已经初步成为了全球性消费商品的制造业基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工厂,组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消费品制造体系。如东莞生产的电脑主板、扫描仪、显像管、微型马达等,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40%,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浙江绍兴嵊州的领带产量占世界的40%、中国的90%。以集群特征显著的浙江为例,2007年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浙江拥有的产业集群总数已达462个。而产业集群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撑起了浙江工业的半壁江山。浙江的爵溪镇,面积32平方公里,却聚集了巨鹰、甬南等600多家针织企业,年产达4亿件针织服装,是全国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之一。这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本以渔业为生的闭塞小镇,是中国“针织之乡”,也是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突出之地。爵溪镇本地人口1万余人,外来人口近3万人,绝大部分都在针织企业工作。加工制造业集群的飞速发展在解决广大农民工就业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把“中国制造”推向了世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格局的全球化并没有带来收益格局的对等化:拥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跨国公司通过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获取巨额利润,进而控制整个世界经济;而基于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进入低壁垒、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来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并参与全球价值链下的收益分配。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基本上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这也就使得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配中陷入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产业地位改善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产业及集群升级的问题,即通过价值链中的技术溢出和营销支持突破进入壁垒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然而,受自身利益驱动,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采购商为了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格局,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及集群升级进行控制,这就是价值链治理对价值链内收益分配的影响。
我国企业增长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第一,高运营成本的挑战。我国企业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获取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日益受到其增长成果的挑战。人口红利并未消失,但劳动力竞争优势正在失去,劳动生产率还在快速提高但已经难以抵消高劳动力成本,人民币升值对外需和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将继续显现。第二,创新模式缺陷的挑战。我国企业现有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由于模仿创新模式,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做
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我国企业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动适应,在技术积累方面难以进行长远的规划。在市场方面,被动跟随和市场定位经常性变化也不利于营销渠道的巩固和发展。
三、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产业升级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第一个中心问题是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第二个中心问题是决定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的因素。第一个问题说明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产业内同业对手,而第二个问题则表明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包括价值链环节上的两端,即供应商和销售商。因此,企业需要将竞争战略提到全球价值链的高度来制定。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企业避免不了产业全球化和垂直化分工,所以企业面临的最大对手并不是国内的产业同行,而是国际上处于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时不应该只基于产业内部竞争因素,更要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选择企业的创新战略。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控制力和话语权,最终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企业要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必须将产业嵌入价值链中,实施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包括从低到高、依次推进的流程升级战略、产品升级战略、功能升级战略和链条升级战略四种具体战略。四个层次战略都反映和决定了一定的产业价值链地位和竞争力。产业升级层次愈高,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会愈高,地位愈重要,从而竞争力愈强。
(一)流程升级战略
企业的流程升级战略,是我国中小企业通过不断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业务流程的研发和创新价值链环节。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模式以及实施对生产制造系统的更新改造,建立先进制造能力并逐步掌握关键核心制造技术,实现从低级、辅助环节向较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化,从而得以改善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享较大的利润份额。
(二)产品升级战略
企业的产品升级战略,是指企业随着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对较高附加值价值环节的占有,努力推进产品创新,一方面逐步发展自己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等级和档次,另一方面也力图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产品优势,稳固自己的较高价值生产环节地位。这使得企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得到明显改观。不过,由于此时浙江企业的自主品牌经营能力尚不完善,因而其生产运营是围绕着原有价值链、原有领导企业展开,不能取得对价值链的控制权,产品升级还不足以保证企业、产业取得全球价值链的领导地位。
(三)功能升级战略
企业的功能升级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依托自主品牌重构价值链而确立全球价值链的领导地位。流程创新为全球价值链重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品创新则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实现的关键。随着自主品牌经营能力的提高,价值链内企业会通过激烈的竞争排挤,取代原有领导企业,推翻原有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的拘束,围绕自主品牌实施对全球价值链环节的重新组合,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凭借这种领导地位,嵌入产业已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四)链条升级战略
企业的链条升级战略,是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最高形式。前面三种全球价值链升级战略都是围绕着原有价值链及其产品而展开,链条升级战略则是建立全新的、价值量更高的产业价值链和产品体系。链条升级主要依赖于技术的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是产业突破常规升级轨迹,获取逆价值链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正是以突破性的技术和新型产品作为基石,企业能够完全摒弃原有价值链系统而专注于新的价值链条构建,从而获得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凭借全球价值链整体竞争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甚至成为市场垄断者。
四、结论
目前,很多企业利用产业全球大转移的机会,纷纷融入全球价值链,但是嵌入的基本上是附加值低、非核心的加工环节,远未掌握核心技术,不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全球化价值链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创新能力以及整合全球客户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能力。企业实施和应用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吸引一流供应商和客户进入自身价值链,进而掌握全球价值链主导权,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迫切需要。企业应当努力构建以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为创新目标的企业创新战略体系,实施流程升级战略、产品升级战略、功能升级战略和链条升级战略等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模式,实现企业从“嵌入全球价值链阶段”向“控制全球价值链阶段”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