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连凯 邓 娴
地理教科书在编制过程中进行“活动”栏目的设置,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地理视野、提升兴趣、培养创新探究意识。本文主要针对内地新编地理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湘教版)以及香港《地理议题探索4A》(文选出版有限公司)中“活动”栏目设置展开对比研究。
一、内地、香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设置现状
笔者通过对内地《自然灾害与防治》与香港《地理议题探索4A》中“活动”栏目设置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其“活动”设置如表1、表2、表3所示。
二、内地、香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设置特征
1“活动”数量设置较丰富
通过表1可以清晰地判读出,内地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中“活动”总数为58个,平均每页出现活动的概率为60%,是非常高的;香港文达版《地理议题探究4A》中“活动”总数为64个,平均每页出现活动的概率为22%,整体上看,其“活动”数量设置也是很丰富的。大量而有效的“活动”设置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方便他们充分利用活动学习课外知识,探索相关领域内容并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素养。因此,活动数量的丰富,保障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为地理教师在进行学习指导方面提供了领域,也提出了挑战。
2“活动”图像使用较明显
地理教科书中图像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图表、照片、地图、示意图以及漫画等,不同类型的图像在承载和传递地理信息方面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活动设置中加强图像系统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题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倾向。通过表2可以看到两地高中地理教材在“活动”设置中均注意到了这一点,大量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图像。湘教版教科书“活动”栏目共引入图像34幅,平均每两个“活动”就拥有一幅图像。而文达版教科书中“活动”栏目共引入图像77幅,“活动”中图像的出现比率竟是湘教版教科书的两倍多,高达1.20。这样高程度地引入各类图像,对学生提升学习兴趣、降低阅读理解难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活动”开展形式较广泛
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栏目的类型划分有多种方式,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将“活动”划分为课内作业型、课内讨论型以及课外探究型三类。通过表3可以明显看到两地教科书中“活动”设置均重视课内讨论型活动,在另外两种类型的设置上比例不高,但文达版地理教科书中课内作业型“活动”设置还是明显高于湘教版地理教科书。这样的“活动”类型设置安排反映了两地地理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意见和知识自我建构,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活动”问题设置逻辑性较完整
“活动”问题设置的逻辑性是否完整,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全面系统地把握相关知识方面影响明显。通过对两地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活动”问题设置的比较观察,发现二者均在问题设置的逻辑性上予以重视。如《地理议题探究4A》中关于火山爆发的问题时,按照“何时发生——地点在哪里——造成什么破坏——带来什么影响”这一顺序进行提问。《自然灾害与防治》中关于孟加拉水灾问题设置时,按照“地形—气候—河流—海陆位置”这一顺序来展开。如此的问题设置对学生的逻辑完整性培养意义是非常明显的,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水平的增强和知识的完善。
三、内地、香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设置需完善之处
1注重“活动”出现频率的优化
丰富的“活动”栏目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和知识建构空间,但过于频繁的出现则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活动”的出现次数、频率、幅度等应以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内容相适应,做到“应时而生”。与文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相比,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栏目的设置平均每页竟高达60%,且常有接连出现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从一个“活动”环境中出来,又进入另一个“活动”环境,思维转换出现矛盾。为此,湘教版应在“活动”出现的频率角度上向文达版地理教科书进行借鉴,追求“活动”数量及出现频率优化的效果。
2注重图像系统使用的均衡
正确合理的图像系统使用,能够实现“一图抵万言”的效果。图像系统在“活动”设置中出现的比例优化以及图像类型的均衡化,都应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编写追求的目标。湘教版教科书“活动”中图像使用数量少、比例不均,对各种图像类型的功能作用认识不足,如对地图、示意图以及漫画的使用偏少,而对于图表的使用就显得过多。为此,应加强对文达版《地理议题探究4A》的借鉴,重视图像数量的大量引入,保证图像类型的均衡化,充分发挥图像系统在“活动”栏目目的达成方面的促进作用。
3注重乡土地理内容的选取
乡土地理在教材中的出现能够给学生很浓厚的亲切感,增强其爱家乡、爱国家的美好情操,更能从乡土地理的角度增进学生地理素养。但通过对《地理议题探究4A》以及《自然灾害与防治》“活动”设置内容的选取发现,乡土地理出现的情况不是很明显,香港、内地地理教科书对乡土地理内容方面的设计都偏少。因此,两地高中地理教科书应增强在“活动”设置内容选取方面加强对乡土地理内容的选择和引入,增强对乡土环境热爱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