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 艺
1958年底,浙江省艺术学校开办,对外招生。我们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少男少女们成为第一批越剧表演专业学员,来到杭州黄龙洞校园接受越剧专业训练。在众多越剧教师中,尹小芳老师最为年轻,当时年仅27岁。
从她为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我们就被她俊雅的气质、严格的教学所深深吸引、征服。
她教的第一出戏是《前见姑》。剧本是她自己整理并谱曲的,面对我们这些十二三岁、根本不知表演为何物的新生,尹小芳从一招一式、一字一句着手,反复示范,耐心纠正,从唱到做均严教细抠,就连多少个步法都做了明确规定。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前见姑》成了全班同学均能演会唱、响彻学校的“流行曲”,并成了学校对外公演必不可少的剧目,扮演方卿的朱幼华还获得“小尹小芳”的美称。从此,尹派表演艺术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
接下来教的《何文秀·哭牌算命》,是尹小芳又一出拿手好戏。她先是仔细地为大家讲解剧情,分析人物,继而阐述尹派艺术的特点,通过细致的示范教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尹派优雅大方的表演气质、细腻甜润的唱腔韵味。自此,《何文秀·哭牌算命》成了浙江艺术学校历届学生必学的教学剧目。尹小芳在上世纪80年代演出的这个版本,从赵志刚到茅威涛,从浙江到全国各地,久演不衰,其艺术魅力流传深远。
大家升二年级时,尹小芳从以戏带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选择了《白蛇传》作为排演大戏。她自己整理改编剧本,自己谱写唱腔,自己当导演,自己当舞美设计,不但一人身兼编导音美各职,还生旦净丑一肩挑,向我们进行言传身教。尹小芳整理的《白蛇传》,体现了“在继承中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剧本既体现出越剧细腻甜美的特性,又广泛吸收兄弟剧种演出版本的优长,充分突出了男女合演的越剧风格。在表演手段上,尹小芳和形体老师合作,大量采用“打出手”、“吊鱼”、“朝天顶”、“踢慧眼”等传统戏曲“腿、毯、把”的武功技术,使文戏为主的越剧面貌为之一变。
至于《白蛇传》的具体艺术处理,则处处显示出尹小芳新颖别致的艺术理念。《游湖》序幕拉开,只见白素贞、青儿踩着云彩由天而降,那是运用川剧“云块道具”的手法。《盗仙草》中自素贞下山时安排了两张桌子的“高台吊鱼”,以发挥演员武功好、擅长高难动作的特长。青儿的身段动作融入了武生的要素,法海则以老生行功以突出其伪善。而以尹派设计处理的许仙唱腔韵味鲜明,经过不断的研究修改,充分体现其淳朴善良的个性。由此,我们班演出的《白蛇传》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尹小芳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她经常告诫学生:“演员是以他的艺术为观众服务的,要成为好演员,就需按艺术标准严格训练,一招一式应该非常讲究。”我们班是男女合演班,大多数来自乡村。尹小芳为使学习小生的男生具有古代书生的儒雅气质,作了许多规定。
许仙的扮演者袁开祥记得,尹老师曾要求他在生活中必须按小生的要求坐、立、行走;每天要用温开水泡压双手,使“兰花手”柔软好看;不管坐什么凳子,只能坐三分之一,且需保持腰肩挺立;平时拿扇子解暑,也需按照表演规格来扇……排练时,为了使袁开祥掌握许仙的表演特征,尹小芳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对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反复示范。当她发现袁开祥的台步较为僵硬时,就天天蹲在地上一步一步地跟着纠正,每次都弄得满头大汗。对于学生们的化妆,那就更严了——1960年元旦前后全班第一次到宁波、新昌汇报演出《盘夫索夫》,尹小芳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就为扮演曾荣的袁开祥上妆,往往要花整整三小时才成。另外,在上台之前尹老师还要仔细检查,然后才放心让他上场。
当时学校的条件比较艰苦,大家住的是古庙厢房10平米的小房。作为著名演员,尹小芳放弃了部分演出,甘于清苦,吃住都在学校,认真教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她的面前,学生们自然受其敬业精神的感召,自始至终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课后自觉复习,十分努力。
她是一个严谨、执著、富有敬业精神和深刻影响力的越剧导师。如今,当年的大孩子们有的成了著名演员,有的成了教学名师,有的则成了戏曲研究专家。不过,只要站在尹小芳的面前,我们这些学生依然对她保持着崇敬之情。她的人格、艺术,对我们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