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展现教学语言的魅力

2009-08-13 06:18吴惠霞
师道·教研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言教师教学

吴惠霞

教师在教学中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语言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工具,首先是思维的载体,同时,按其功用看,语言不仅仅是让人听懂和理解,它还要留给他人一种印象,表达说话人的情感。那么,应如何在语文课堂展现教学语言的魅力,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尝试。

一、言之亲和,润物无声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语言温和、幽默风趣,则会无形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主动从感情上亲近老师,在学习上便会变得更主动。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最佳的。记得我班的廖顺天同学,调皮至极,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发生窜座位现象。对此,我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开玩笑地说:“廖顺天和老师是一家子,所以胆子大,有充分的自由。”此言一落,平日即使严肃批评了也不脸红的廖顺天,脸刷地红了,乖乖地坐到原座位上,并且很专心地听我讲课。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廖顺天认真多了,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老师的信赖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想,这正是教师以情育情,将心比

心,唤醒了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从而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共振、情感共鸣。

二、言之简洁,准确严密

语言虽说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但它仅仅对听觉产生刺激,难免会令学生生厌。这就要求教师切忌罗嗦,用语要简洁、流畅、准确。如引入新课时,我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利用谜语、诗歌、成语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求知状态。如教学《咏华山》一课时,一开篇我就吟诵起文中寇准的诗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孩子们听了,个个睁大眼睛,纷纷向老师讨教: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的?我想学……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不能出现“南腔北调”,要让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在运用语言讲解的时候,语言表达要合乎语言规范:不使用自造的词语,要使用学生容易听懂的词语;不说病句和意思不明的句子,要说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和语意清楚明白的句子;不疙疙瘩瘩、东拉西扯,要连贯顺畅、话题集中;不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要注意对象、语言得体。

三、言之奇趣,生动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语言艺术多给学生“兴奋剂”,少制造“疲劳剂”,从而使教学妙趣横生,学生欲罢不能。

首先,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许多课文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对此,教师应瞄准好“特定镜头”,顺势而入,美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我享有。正如李燕杰教授所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其次,眼神、面部线条、手势、体姿乃至简笔板画、图片等,在语言的操作过程中,都应由教师作为辅助性语言恰当、有分寸地运用,使听觉语言富于立体感。尤其在教情感充沛的课文时,必须频繁地、大幅度地调动视觉语言。而随着课党教学的展开,课文内在感情的波澜起伏,教师的视觉语言亦应作适时的调整。高潮处,视觉语言更要作相应配合,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峰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快感。

四、言之悦耳,抑扬多变

言语是一种动态过程,教师必须注意语调,正确使用停顿、逻辑重音直至嬗变的节奏,使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和生命力。

关于语调。设疑提问,宜用升调,以引起思考;进入角色,吐露心声,抒发情感,宜用曲折调,以显示教师内心波动的轨迹;而为表达深沉、哀婉等,则可以降调或拖音。

关于停顿。停顿可表强调,在静寂的间隙吸引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适度、适时的停顿,做到音停意不停,意存情延续,从而留给学生思索、品味的空间。

关于逻辑重音。正确使用重音,突出关键,例如文眼、诗眼、限制语、修饰语和富有表现力的各类词,对听觉形成强度刺激,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受。

再者,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语言的节奏。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意味隽永的内容,表达宜缓,以利于学生接受、消化,但也要缓而不松,力避拖沓;对内容浅显和次要的,表达宜快,甚至不妨跳跃;在教学的高潮处,表达宜强,以真正形成“潮头”;而在教学的起始和各环节的承转衔接处,表达可较

平缓些。

五、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交往的场所。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内涵着道德的因子,影响着孩子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者的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知识的学习上,更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上。因此,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断丰富学生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心灵更加丰润,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也要注意礼貌、文雅。我们不妨多蹲下身子,也跟孩子说声“请”、“谢谢”。

六、言之启智,自悟自得

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地问“为什么”“怎么样”……学生忙得应接不暇。这样浅薄的一问一答,索然无味的课堂语言并不是启发引导式的语言。启发引导式的语言主要表现为一串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条理清楚的问题情景创设,通过一个又一个悬念,将学生引入“困而学之”和“欲罢不能”的境地。如,在教学《问银河》时,我设计了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的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银河吗?银河呀,在你那里有清澈的河水吗?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吗?牛郎织女还在你那相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问问银河吧!”这样一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起,并自主地对以上几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于高亢、兴奋、自主求知状态中。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教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反思。确实,能回答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来得好。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猜你喜欢
语言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