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9-08-13 06:18黄成美
师道·教研 2009年7期
关键词:反证法情境生活

黄成美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一、抓好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

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有趣、生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初一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都感觉新奇、有趣,有想学好数学的欲望。因此我就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初中的开始阶段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北京师大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以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活动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实践性,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有关数学史料培养学生兴趣

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故事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通过与学生们的交谈了解到,学生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或历史知识,可以令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深刻、具体的印象,感觉数学是很容易学好的。结合教材,在教学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介绍方程小史:14世纪初,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天、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如x,y,z,w),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次飞跃。在我国,“方程”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初年(公元前后)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的第八章“方程”,到唐、宋时期,对方程的研究达到鼎盛阶段。这时所创立的用“天元术”解题,从设未知数到列方程都和现代数学十分相似。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方程的知识从中国传入日本。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今后在学习中借鉴。

三、利用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仍保留一些小学阶段较为直观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他们通过平常接触到的事物去理解记忆所学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理上越来越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又喜欢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例如学习“黄金分割”时,指出自古希腊以来,黄金分割就被视为最美丽的几何学比率,并广泛地应用于建造神殿和雕刻中。但在比古希腊还早2000多年所建的金字塔中,它就已被采用了。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形似方锥,大小各异。但这些金字塔的高与底面的边长的比都接近于0.618。不仅在建筑和艺术中,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黄金分割也处处可见。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站在黄金分割点上,台下的观众看上去感觉最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经历“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宫殿的兴趣之桥,使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欢乐。

四、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模型、实物、多媒体、电教手段或运用语言直观创造教学情境,唤起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带进与教学相关的氛围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的板书是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疑虑效果,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的多彩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声音,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几何画板》使直线移动,产生与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动态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学生们可以直观看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

五、创设情境把问题故事化、生活化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中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

如讲“反证法”时,我先讲“路边苦李”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七岁的小孩王戎,与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树枝都快压断了。其他的小朋友看见后都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树长在路边,李子那么多,肯定是苦的,不然,李子早就没有了。”小朋友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不能吃。我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原因,用“反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出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道理,理出个“因为”“所以”之后,然后点题“反证法”。这样学生对“反证法”的证明步骤就容易接受,体会反证法的思想。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猜你喜欢
反证法情境生活
反证法在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反证法与高次费马大定理
点击反证法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