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宁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认知的体验和感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两类:(1)教师运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来创设情境。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教师可以在自己校园里用数码摄像机拍一些学生不安全的行为。例如一个学生下楼梯不靠右走,而且速度很快,以致撞倒了另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在人多的地方你追我赶,以致撞倒了很多学生;在操场上,一位学生不在规定的地方练习铅球等等。教师利用这段录象制作成课件来创设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就在我们身边,也让学生很容易地去辨别是非,引起学生注意,达到教学目的。(2)教师直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境。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中第一部分天有不测风云,首先让学生知道的内容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当教师向学生教授时,可以借用声音或图片也可以借用两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灾害。播放台风袭卷大地时的各种声音:狂风呼啸声、大雨倾盆声、电闪雷鸣声、树枝短裂声、房屋倒塌声、人们的呼救声等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教师也可以播放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声音场景)。照片内容为几种自然灾害的场景,突出自然灾害可怕的危害性。如第一张:台风或飓风过后,房屋倒塌,设施被毁,一片狼藉。第二张:干旱的场景,干裂的土地上长着仅有的几棵草。第三张:2001年发生在内蒙古的罕见雪灾的场景,无数的牲畜被饿死、冻死,牧民伤心地把牲畜的尸体堆成一座小山。第四张:公元79年,意大利一座叫维苏威的火山猛烈爆发,罗马的宠贝古城被火山灰和岩浆掩埋,许多来不及逃生的人被活埋。几个世纪后,考古学家发掘到了宠贝古城,用小资料中所陈述的方法,再现了火山爆发时可怕的瞬间,惨不忍睹。教师也可以用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照片来反映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即主题文字为“家园瞬间被毁坏,生命被无情地夺走”,非常形象直观。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材资源
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为了突显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版块安排上下功夫,而每课内容往往以图片加简要文字提示的形式呈现,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生成教材的空间,也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当拿到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怎么上?如何开展活动?这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拓展,将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引入教材中,让简单的静止的呆板的画面和文字鲜活起来,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达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目的。
如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五上)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山河破碎。但这些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材中的照片、画面难以使学生体验到中国被受辱的那种情感,所以此时播放一些“圆明园被焚烧、中国国宝被掳夺、南京大屠杀”等画面,可缩短时空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激起愤慨,体验那时民众心中的悲愤的心情。再如在组织《班集体真温暖》一课活动时,教师课前精心选取学生见过、听过或有生活体验的各种发生在身边的感人至深的大小事,如抗击非典、抗洪救灾、献血、帮助老弱病残、拥军优属等感人场面,制作成录像课件《人间真情》。一上课就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在强烈视听刺激中体验到浓浓的人间真情,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为接下来的“营造更温暖的班集体”的活动奠
定了情感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学生生活情景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更富有生活情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组织二年级上册教材《保护水,节约水》这一课活动导入新课时,播放家乡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话锋随即一转: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把你们课前调查到的我们身边的水资源被污染的资料都拿出来。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全国各地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心网络陷阱》一课时,我针对当前学生迷恋电子游戏,沉迷不知归路;教师、家长循循善诱,收效甚微这一现象,设计了这样一堂品社课:开课伊始,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网络游戏。问题一抛出,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交流起来,有的喜欢《大话西游》,有的喜欢《QQ游戏》……当他们聊得正起劲时,我话锋一转,用低沉地语气说:“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有多少人因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而走上偷窃、抢劫的道路,或者患上疾病甚至突然猝死吗?”学生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笑容瞬间凝固。我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网络危害”的课件。看着大屏幕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学生们目瞪口呆;看着一个个被逼走上犯罪道路的伙伴,他们恍然大悟……在铁的事实面前,在短短的几分钟里,网络的诱惑已荡然无存。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们纷纷道出网上暴力游戏的弊端,真诚规劝那些正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同学,还有些同学自愿结对,成立“绿色上网监督队”。此时,信息技术创设的有效教学情景,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于不知不觉中将“小网虫”们从网络游戏的迷恋中拉了出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在讲二年级第三册《我有一双巧巧手》一课时,首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传统面点图片,水果拼盘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形态各异的制作,制作精美的面点不仅增加餐桌的喜庆气氛,而且能锻炼我们的手指灵活性及大脑创造思维的开发,以及激发学生制作面点及水果拼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意。创作面点和水果拼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一份作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生机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再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中,当教师用声音或图片讲授完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家乡发生的自然灾害及给家乡带来了怎样的损失。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性地去认识自然灾害的知识,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达到了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