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愿意“宅”吗?

2009-08-12 04:57
百科知识 2009年15期
关键词:心理生活

四 四

林侠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八五联网的世界,购物仰仗网拍,人际交往全靠QQ……赵雨是个白领,下班后会直奔家门,断绝和外界一切联系,打开DVD通宵看剧集,如果放长假,她可以7天都不出门……

像林侠和赵雨这样的人,常常被大家称为“宅男宅女”——指蜗居在家,足不出户,社交活动基本以网络实现,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

“宅”的称呼起源于日本,而在我们的新兴网络语言中,“宅”还带有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意思。“宅男宅女”们常会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戏、影碟等。他们封闭在自己的兴趣中,不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他们在房间里旅行,只要有互联网。他们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孤单,但并不孤独。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宅”?“宅人”这个族群并不算少数,而且人数还在逐渐增加。莱门户网站做了大规模的网络调查,7成网友认为自己很“宅”,22.41%的网友最长一周“宅”在家中,除了吃饭,几乎都对着电脑;更有23.37%的网友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根据心理分析,其中有三类人很容易成为“宅人”。

第一类是处于迷茫期的青少年。比如小小年纪就进入社会,找不到奋斗目标的青年。因为人在迷茫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退缩,就像螃蟹躲回自己寄居的壳。这个时候会感觉自卑、渺小,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所以不愿见人,生活便自闭起来,容易选择“宅式生活”。这些人中也有一部分会成为“啃老族”,他们习惯接受来自父母、亲戚的照顾与安排,总盘算着与其在外面独自拼搏,还不如就“宅”着吧。

第二类是“性格内向者”。他们往往内向、敏感、自卑、胆怯,在现实中害怕与陌生人相处,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呆着。而且与人建立起来的浅层人际,并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不必担心自己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这种轻松的感觉一方面让他们在网上获得了归属感,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面也愈发强化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以互联网上的人际替代了真实的人际,变成“宅人”。

第三类是“压力负荷者”。他们往往会出现短期的“宅”,工作繁忙或者有重大考试压力,都会令人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注进去,于是变得足不出户。有压力,所以很忙,因为忙,所以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狭窄,甚至连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不会面对面地说话,而用MSN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便捷,但却让很多人忘记真实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心理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慢慢“宅”了起来。

为什么我们需要“宅”?

虽然“宅”看似封闭,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件坏事。“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它符合我们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心理需要——我们要更大的自我空间,要更多自由,而不是更多服从。我“宅”故我在,“宅”在一个实体的房间里,其实体现了内心世界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规则,掌管自己的时间,这种控制感让我们更有安全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每天过得很满足,很有古人“大隐隐于市”的风范。

其次,“宅”对我们来说往往是情绪调整。当你在闹哄哄的世界中呆久了,总会想躲个清静。通过独处调节情绪,享受一个人“想干嘛就干嘛。的自由时光。和自己相处,也有很大的心理平抚作用,可以让糟糕的心情冷静下来。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地关注自我,看外面的世界久了,也需要向内观望自己。偶尔“宅”两天,睡个大觉,好好地“懒一下”,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也不用考虑别人,把压力彻底关在外面,这是很好的心灵放松法。

另外,“宅”的生活成本很低,不仅仅指物质成本,还有心理成本。只要有了电脑、网络、电视和音箱,就不需要出门了。穿着睡衣打开电脑,上网淘价格最低的必需品;看电影也不用花钱进影院,看在线的就好;通过网络看报纸看杂志,一分钱也不用花;吃饭用电话叫个外卖,还能节省车费和精力……对于80后居多的“宅人”们,财富的积累还来达到一定高度,而消费却如流水般处处显见,想来想去。还是不出门最省钱。旅游逛街太累,唱歌泡吧太吵,恋爱聊天伤神且费钱,通宵派对伤害身体和皮肤……只要和别人相处,多少都会有摩擦,会让心理疲惫,偶尔过过简单生活,回归平实,“宅”也是个比较舒适的状态。

“宅”的心理隐患

虽然“宅”满足了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但它却也让我们失去了不少社交机会,对人际交往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暗暗地埋下了心理隐患。

“宅”引发的自闭会导致抑郁。很多“宅人”将“自闭”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逃避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宅”起来,用物理距离阻挡他人,独自生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孤独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的确,“宅人”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的世界中生活,会出现从虚拟空间无法回归社会现实的心理问题,长期“宅”下去,会有转入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倾向。

“宅”也会使亲密关系难以建立。如果长期缺乏与他人的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不知道如何与人亲近,不知道真实的相处应该是什么感觉,不会判断他人的善意或敌意。人类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恐怕还是需要走出家门才能真实的完成。

另外,“宅”也会造成网络依赖。“宅人”需要网络有时就像鱼儿需要水,这也造成网络依赖的成瘾性症状。一天8~12小时呆在网络上,所有生活的需要都用互联网来满足,一旦断网,就会出现情绪紊乱或身体不适。甚至有人每天不上会儿网,就觉得很不安,手足无措,什么都不能干。这种成瘾性的依赖,会导致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等心理症状。

如何“宅”得更好?

“宅”既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但又存在心理隐患,如何才能让我们“宅”得更好呢?

首先,仔细想想自己的生活目标究竟是什么。“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对任何人而言,这都不是最终的生活目标。我们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宅”一下以调节心情,然后就要走出家门,击迎接外面的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对外界的天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渴求,如果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就不会安于只呆在家里,就可以合理地安排“宅”和“出宅”的时间,让“宅”成为生活中良性的调剂。

其次,与社会保持互动。选择“宅”的生活,应当注意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外界接触,会会朋友,出去买买东西,不要总坐在电脑前依赖网络,无论如何,要与社会保持五动。还可以多做运动,有空出外旅游,再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参加一些小型的俱乐部活动,比如舞蹈、棋牌、绘画等,和三五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学习,既可以怡情养性,又能满足“宅”的心理需要,也不至于断绝和他人的交往。

最后,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宅”在家里,一切都靠自我管理,时间、生活节奏、行程安排等都需要自己掌控。如果懒在家里,想什么时候睡就睡,什么时候起就起,时间长了,就会造成生物钟紊乱。所以,即使“宅”在家里,也要尽可能科学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时间表,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安排一定的外出活动时间,接触室外的新鲜空气。

你真的愿意“宅”吗?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你是主动选择了“宅”,还是被动变成了“宅人”;你为何而“宅”,“宅”起来要多久时间;你是以“宅”逃避现实呢,还是用“宅”来养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自省的问题。“宅”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它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但为何选择它,如何使用它,决定了“宅”对我们的好与坏,希望你搞清自己“宅”的动机,并学会良性地使用它,让“宅”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做个快乐的“宅人”。

责任编辑王凯

猜你喜欢
心理生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心理小测试
生活小窍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