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倩
摘要:“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提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经验的关注。“中国模式”不具有普适性,但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核心价值,证明了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的原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中国模式”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B0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4-0019-0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称谓,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也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
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显示出其成功的发展经验,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发达国家的关注,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树立了榜样。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库伯·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表了他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之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政要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全面客观地总结“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层理论阐释,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香港《信报》2004年4月20日刊登郑永年撰写的题为《“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的文章,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将对美国构成新威胁。文章说,中国的发展经验早已被第三世界国家认可和借鉴,而今,“中国模式”概念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美国很多政治人物开始认识到,如果中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话,这种威胁并非来自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而是来自被忽视已久的“中国模式”。现在,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似乎正在放弃美国民主模式而转向重视经济的“中国模式”。我们且不论“中国模式”是否对美国构成威胁,至少它说明了“中国模式”对世界上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试图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又希望保持民族独立和本国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说,中国提供了一条新路。
1“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
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相类似,都面临谋求本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谋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上,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在不懈地进行艰辛而富有成就的探索,但在现实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仍然停滞不前。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对本国经济得不到发展、民生得不到改善一直忧心忡忡,苦于找不到好的模式。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历来就主张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民主政治模式。很多国家也的确在这方面作了诸多尝试,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民主制度建立不起来,反而政治失序,经济落后,民生艰难。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国家,其一举一动都会对第三世界产生很大影响。经过了30年的改革,中国的发展经验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至少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对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例如,在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愿望越发强烈的背景下,印度的专家学者、媒体舆论甚至官方高层都在探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希望通过“中印比较”激励国内精英,并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日益成为印度对比自己、认识自己的参照物。同样,俄罗斯也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早在苏联解体时,就有不少人议论“中国模式”,当时多数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对俄罗斯能否移植或参考“中国模式”表示怀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一直保持强劲势头,他们现在都已接受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源于“中国模式”的事实,自觉不自觉地借鉴中国的做法。普京担任总统时在一些内部场合也透露,俄国要学“中国模式”。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在世界所引起的强烈反响。
可以说,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反对经典现代化理论和“华盛顿共识”的现代化新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独特之处就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既定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下进行的。中国既没有像依附理论那样,完全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脱钩,闭关自守地进行现代化;也没有像“华盛顿共识”那样,采取私有制、全盘西化和激进性变革的方式,而是根据中国改革所能承受的限度和改革的需要,在保证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逐渐扩大开放的领域,在改革和开放中增强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能力。
2“中国模式”不具有普适意义
有学者认为,从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北京共识”,将被赋予一种新模式的地位和普适意义。这是不恰当的。“中国模式”的运行特征表现为在政治上追求社会稳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经济上,这一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否展现普适意义和价值,需要与其他发展模式做比较。与相对成熟的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比较,“中国模式”远未成熟。“中国模式”与欧洲模式及美国模式的最大不同是“中国模式”的成长性,这是其当前最显著的特征。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还很不平衡。“中国模式”不仅本身有许多的制约因素,而且面临着美国的遏制和印度的挑战。雷然的《北京共识》,所涵盖的内容固然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诸多方面,但它用较多篇幅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其他方面则显得不足,这就极有可能对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作出言过其实的评价,导致盲目乐观,看不到困难和不足。
“中国模式”只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但它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许多具体的做法还需要各国结合本国国情去探索。我们研究“中国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它,而不是去大肆宣扬它。那样不仅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疏远,而且会成为西方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借口。
二、“中国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模式”的成功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中国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
大贡献。
1“中国模式”的确立和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造成的,而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不当以及一些具体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中国顶住国际上的种种压力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正在中国进一步体现出来。社会主义中国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振兴的中坚力量,其繁荣昌盛,证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振兴有望,前景光明。
2“中国模式”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中国模式”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中国模式”是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无论资本主义如何繁华绚盛,它始终是为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北京共识”提出者雷默在回答“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区别这一问题时,指出:“华盛顿共识”的目标是帮助银行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民。这其实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模式”的最大成功是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与核心价值,用有限的耕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不足3000万,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状态,大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新阶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现代化战略与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就是“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之一。其次表现在按照科学发展观规划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赋予“中国模式”以崭新的内涵。其中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中国模式”的和平发展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不同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止境的野蛮掠夺。
3“中国模式”的发展和成功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原理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现实体现,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本质统一性与发展模式多样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总结。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并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是以社会主义的科学原则为前提的,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再好的民族形式也不能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要通过有效的、合适的民族形式体现出来,并发挥出自身强大的功能和潜力。
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问题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有深刻的经验教训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成为众多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竞相学习的榜样,苏联和东欧国家曾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度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分庭抗礼的绝对力量。正因为如此,出现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神圣化、凝固化的做法,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重大的损失,造成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最为明显的是东欧各国。由于他们多数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取得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由于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影响巨大,由于当时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其体制上和实际建设中的问题尚未明显暴露,所以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结果在体制上和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与苏联类似的弊端和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都因苏联干预而陷入困境或夭折。“中国模式”摈弃了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西方化的陈腐观念,又破除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神圣化、凝固化的做法,认清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养分。
4“中国模式”的发展和成功是对科学社主义理论的极大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表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这种理论创新为科学社主义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更加焕发了青春光彩,增强了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当代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最终摧毁旧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中国模式”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模式”的成功确立,不仅在近代以来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整个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备受现代化挫折所造成的社会阵痛折磨时,同样经历过长期殖民掠夺。同样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所创造的一系列发展经验,因其蕴含的某些普遍意义将会引起后发展国家的特别关注。
“中国模式”既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老路,又成功地避开了“依附论”、“中心—外围”论、“西化论”等以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为中心的理论的影响,立足自身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切合中国实际国情,又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克服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一个半世纪历程经历过的种种挫折、失误,成功地跨越了当今许多后发展国家普遍面临的种种发展困境,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最终步入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模式”对“后发展效应”挑战的创造性回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诸多发展战略与经验,不仅在东亚地区独树一帜,而且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中国模式”的发展,是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做出的真正贡献。“中国模式”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一个国家应该独立自主地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
任何社会发展模式都是针对本国自身的发展问
题而提出的,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地域、民族、历史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因而在确定自己的社会发展模式时必须以自己的国情为出发点,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脱离本国实际的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实现发展,而且最终还会使本国深陷困境。“中国模式”正是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而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与其说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一种“共识”,还不如说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价值理念,这就是:立足本国实际,尊重本国人民的选择,以实现本国人民的利益为目标,寻找和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共识”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共识”所代表的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逐渐摸索出来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适合自己的“共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发展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通过创新和试验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既不能盲从于西方发展模式,也不迷信西方“经典”发展理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视本国实际情况,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其中的教训既深刻又沉重。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应坚持的基本思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和印度的发展表明,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任何一种现成的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国家的具体情况,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有针对性地确定各自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拉美国家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训。从二战结束起,拉美国家实际上就一直处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中。起初在实施替代出口战略的发展中,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试图通过政府的强力干预实现发展。在探索失败后又接受了新自由主义,听任市场的摆布,放弃政府调控,结果导致经济、社会的发展危机。
2一个国家在发展中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雷默在他的《北京共识》中把“北京共识”定义为“锐意创新和试验,积极地捍卫国家边界和利益,越来越深思熟虑地积累不对称投放力量的手段”。勇于创新正是“中国模式”的精神所在。
中国具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独特的,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曾经采用过的传统的苏联模式,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都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必须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正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集中体现。“中国模式”的创立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规划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并正确制定了相应的方针和原则。“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中国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模式”的城镇化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就是这一创造的典范。
中国发展模式最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内涵是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尝试。一方面,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运作机制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同时也为我们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种种弊端,重新激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制度规范,赋予了市场经济建设特殊的内涵,开创出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迈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业已取得的辉煌成就,已初步显示了这一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正是由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中国模式”才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超越了当代西方种种社会发展理论所设计的各种模式,为世界总的发展图景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3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发展模式只是对一个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差不多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发展模式,但是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模式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经济理论基础、政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各种发展模式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便同属资本主义模式,因受各国政府所确定和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在具体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社会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且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和一成不变的,每种模式各有长短,且需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例如曾一度被日本所标榜、为世人所瞩目、令东亚所效仿,甚至受到西方赞叹的日本模式,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衰退而成为众矢之的,在一片要求改革声中不得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曾在二战后以效率与公平的双重优势在发达国家著称的莱茵模式,也在全球化进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即便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显示了巨大优势,得到了不断扩张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亦存在种种严重问题并造成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宗教、制度等是在较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通过世代传承积淀在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有其稳定性和延续性,因而在开放环境下国家发展模式的建构必然与各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密切相关,没有必要追求与某一国家完全一致,由此必然要求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多样性、尊重选择权。胡锦涛同志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民主,并把此作为西方国家外交政策的一项头等议程,但这些民主试验往往是失败的。和西方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往往缺少支持西方式民主政治运作的各种文化制度因素。在经济上也是一样。没有人会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功,但一旦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成为“华盛顿共识”,并使用各种方式强迫他国接受,就是一种霸权主义的表现。不管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强行推行“华盛顿共识”,结果就是使接受“华盛顿共识”的那些国家深受其害。因此,人类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这样有利于将人类社会发展的风险降到最低,各个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功和有益经验为其他经济、政治、文化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也就是说,使人类社会在彼此相互学习和借鉴中,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弹性和张力,使人类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自改革伊始,中国始终强调各国发展经验的多元性,强调中国的国情,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确已在改革发展、现代化、文明传承上依托往日的传统和今日的学习找到了自己的模式,以苏联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的公式来总结这一模式就是: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可以相信,这一模式因为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将带给中国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2]郑永年,“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EB/OL]http://www.theory.people.com.cn/GB/49154149155/8960931,html,2009—03-1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5]乔舒亚·库伯·雷默 北京共识[EB/OL]http://fpc.org.uk/fsblob/244,pdf,2004—05-11
[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16
责任编辑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