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保文
摘要:改革也就是制度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道路,实际上也就是这个国家对制度变迁形式的选择问题。国家经济制度的整体变迁,从理论上,可以被区分为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移植型制度变迁和创新型制度变迁。而中国经济改革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一种典型的创新型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改革创新型制度变迁道路的选择,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历史的归宿,实际上其创新性也已被中国经济改革30年的实践经历所证实。
关键词:中国经济改革;制度变迁形式;创新型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0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4-0009-06
中国经济改革到底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时至今日,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在理论上存在分歧,并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曾发表《中国经济改革“渐进论”质疑》一文,指出:“渐进论”不是对中国经济改革道路的真实理论概括,“渐进”也并非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本质特征。那么,中国经济到底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改革道路呢?作为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的结果,我们在此提出,中国经济改革是一种典型的创新型制度变迁实践的观点,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理论参照:制度变迁形式的重新分类
经济改革也就是经济制度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说明不同国家的经济改革道路选择,实质上也就是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条件对经济制度变迁的具体形式所进行的选择。因此,对制度变迁形式的分类,客观上构成了判定一个国家经济改革道路的基本理论参照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中国经济改革道路创新型制度变迁实践的判断,首先是建立在对制度变迁形式所进行的重新分类基础之上的。
人们当然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和研究目的需要,对制度变迁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分类。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的哲学基础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整体或大规模变迁的理论视角上,依据目标模式的形成和新旧模式转换特征,经济制度变迁形式则大体上可以被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
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制度需求时,通过社会自发的制度创新和对制度模式的自然选择而进行的制度变迁形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是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或原生状态。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缘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因此,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不仅是各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封闭状态被打破前,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普遍形式,而且也是其他的制度变迁形式能够发生和借以实现的前提性条件。
第二,在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中,新的制度模式的形成,是社会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自发制度创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这种制度变迁形式中,没有人从社会角度对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路径进行预先设计和安排,自发创新与自然选择是形成新的制度模式的唯一方式或路径。
第三,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的推进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过程。因此,个别人或组织在局部范围内为获取潜在利润而率先进行的制度创新行为,是这种形式下制度变迁实践的逻辑起点。通过社会的自发选择,形成对新制度模式的普遍社会认同,是实现新旧制度模式系统更替的关键性环节。
第四,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所需时间一般较长。由于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的过程是通过社会的自发创新和自然选择进行的,因此,不仅其目标模式的发现和社会对新的制度模式的认同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新旧制度模式的替换也需要随制度存在条件的改变而逐步推进,甚至,其中会出现向旧制度模式的反复。
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作为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或原生状态,从历史上看,不仅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处于封闭状态下,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普遍形式,而且也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经历的“同一历史必然性”和其他制度变迁形式借以发生的基础形式。
2移植型制度变迁
移植型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是在各国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不平衡及其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落后国家通过将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先进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模式,自觉引入或被动输入,替代本国现有的制度模式而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变迁形式。其发生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不平衡及其相互交往关系不断加深,是移植型制度变迁发生的前提条件。因此,移植型制度变迁的发生,不仅必然与国家、民族经济交往关系不断加深的人类近现代史相联系,而且实际上也大多发生在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相对落后的国家或民族。
第二,移植型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是现成或明确的。由于各个国家制度演进的不平衡,移植型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必定是被认定的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现行制度模式。因此,对制度变迁主体而言,移植型制度变迁中的目标模式不仅是现成的,而且也是明确的。其一般不再需要经历一个目标模式的发现过程。
第三,移植型制度变迁中的新旧制度模式替换具有强制性特点。由于进行制度变迁的国家与制度演进先进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一般地说,移植型制度变迁不会自动发生,而往往是强力推动的结果。从历史上看,占领国将自己国家的制度模式导入被占领国,以及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的政府将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制度模式自觉引入本国,是移植型制度变迁的两种基本形式。因此,移植型制度变迁往往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
第四,被引入的制度模式客观上需要经历一个自身变异的过程。由于制度引进与被引进国家之间客观存在的制度条件差异,决定了被引入的新的制度模式,不仅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应新的制度环境和在适应中进行自身变异的再生过程,而且,被引进的制度模式能否和采取何种方式完成自身的变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着整个移植型制度变迁实践的成败及其绩效。
移植型制度变迁作为制度演进原生状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变异或派生形式,从历史上看,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和社会交往超出地区和国家的疆界,成为各国家、民族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时,经常发生的一种制度变迁形式。或如马克思所指出:“派生形态是指某些社会关系在某个民族那里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从其他民族转移来的,或者是外来民族导来的第二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是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在这里的影响。”“
3创新型制度变迁
任何形式的制度变迁,实际上都具有制度创新的性质。因此,我们所谓的创新型制度变迁,主要是指在
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不平衡条件下,由于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使一些国家形成了对制度变迁形式选择的特定约束条件时(这些条件使其选择制度变迁的其他形式必须付出巨大的成本),这些国家为了实现对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赶、超目标,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比世界上现存的所有制度模式效率更高的制度模式,以替代本国现行制度模式的制度变迁形式。从历史上看,虽然迄今为止尚没有在国家层面上完成创新型制度变迁的成功案例,但就其发生的条件和逻辑过程看,必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赶超世界经济发展先进水平的制度变迁动机。选择创新型制度变迁形式的国家,一般地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从世界范围看,其经济发展与制度演进相对落后,并且这种落后已经成为民族生存的压力;二是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已经形成了对制度变迁形式选择的特定约束条件。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之所以选择创新型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既定的制度变迁路径约束条件下,寻找到一种比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制度模式效率更高的经济制度模式,以实现迅速赶上或超过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第二,对变迁路径和目标模式理性认识的有限性。与移植型制度变迁中的目标模式已经是一种现实存在不同,在创新型制度变迁中,其目标模式具有在现实世界中尚不存在的性质。这一方面表明,作为创新型制度变迁中的目标模式,只能依赖于社会广泛的制度创新实践来发现;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创新型制度变迁的进程和前途客观上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改革目标模式的发现路径被锁定或因发现成本高过社会预期,已经选定的创新型制度变迁路径就可能发生中途变异,或转向移植型,或转向自然演进型的制度变迁路径上。
第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推动机制。从理论逻辑上说,创新型制度变迁中的目标模式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服从于由该国特殊历史和制度现状所形成制度变迁形式选择条件约束;二是具备高于,至少不低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现存制度模式的制度效率水平。显然,这种制度模式既不存在于现实的经济世界中,也不能简单地通过“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单一方式来形成。因此,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成为创新型制度变迁推进方式的唯一选择,而且,从实践角度看,能否形成这种有效的社会推进机制,实际上也是改革的目标模式能否被发现、创新型制度变迁能否在实践中最终成功的关键。
第四,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特殊作用。对于采取创新型制度变迁的国家来说,其制度变迁形式的选择往往是政府选择的结果。政府在国家制度变迁形式选择中的这种特殊作用,不仅决定了其在改革进程中,既是改革主体又是改革对象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制度变革的过程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曲折;而且,也使政府在改革中的理性及其行为偏好,实际上成为了决定制度变迁成败及其实践绩效的特殊重要因素。
创新型制度变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制度变迁形式,是在国家、民族间的经济、社会交往不断加深和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涵义具有了多样性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变迁类型,也是一种尚未在国家改革实践层面上充分展开和具有成功范例的制度变迁形式。其虽仍具有属于理论假说的性质,但我们认为,如其成立,则为我们判断中国经济改革道路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理论范式。
二、历史逻辑: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历史的归宿
历史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客观存在,说明每个国家的现实选择实际上都是其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中国经济改革创新型制度变迁实践选择的必然性,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呈现出了从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到移植型制度变迁、再到创新型制度变迁转变的鲜明特征,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创新型制度变迁道路的形成,则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
1古代史:缓慢的自然演进
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或原生状态。从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看,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或许正是属于中国的古代历史。
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大门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东方农业文明,而且,其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也长期处于世界的颠峰。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不仅极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制度变迁的根据也必然主要来自于国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制度上的相互借鉴、碰撞、融合,对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制度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历史特征。但就国家经济社会制度整体变迁形式而言,在社会经济内在矛盾运动推动下,社会自发的制度创新和经济社会制度系统的自然选择和缓慢演进,显然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阶段上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个阶段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是按照那种每个国家、民族在封闭状态下都必须经历的“历史的必然性”在缓慢演进着。
2近现代史:失败的制度移植
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第二个阶段,则可以看作是探索移植型制度变迁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社会的逐步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进入近现代历史阶段。由此而带来的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不平衡加剧,不仅导致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开始从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转向移植型制度变迁的探索。
从历史的角度看,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从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向移植型制度变迁转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经济社会的封闭状态从19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被逐步打破,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外部影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二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封闭状态逐步被打破的同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巨大差距开始凸显。“落后就要挨打”的觉醒,不仅促成了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共识,而且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模式的效率,并因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形式,从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向移植型制度变迁探索的转变。
客观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移植型制度变迁的实践过程,其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标志的,以移植西方市场经济制度模式为基本目标的制度移植阶段;二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为标志的,以移植苏联传统计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