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化发展观:背景、过程和内涵探析

2009-08-12 04:58朱启友
学术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背景内涵中国共产党

[摘要]新的文化发展观,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十六大以后明确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认真分析其形成背景和提出过程,全面理解其丰富内涵,有助于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关键词]新的文化发展观;背景;过程;内涵;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朱启友,皖西学院政法系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北京100088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6-0163-05

文化发展观是关于文化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阐述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发展动力,文化的发展思路,文化的发展格局,文化的发展目标等问题。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写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崭新篇章。

一、主要背景:历史方位中的新机遇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呈现出繁荣景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快速增长,质量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同时,也应看到,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传播条件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文化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这里的三个“不相适应”和一个“还不强”指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比如公共文化服务,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第一,我国公共文化投入规模不足。“九五”以后,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基建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不超过0.2%,而此前的8个五年计划中,这个比例都在0.2%以上(3年调整期间除外),高的时候达到过0.75%(“六五”时期)和0.60%(1985年)。这就是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却不升反降。第二,公共文化载体不足。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总量逐年减少,一些乡镇文化站成了“空壳”。2001年乡镇文化站的总量为39348个,到2006年则减少到34593个,6年时间减少近5000个,减少12%。第三,文化服务质量不容乐观。比如出版界:跟风书盛行,选题跟着别人走,内容更是大同小异;装帧版式都一样,包装过度,价格高得离谱;译著更是不忍卒读,以前卞之琳用一生的时间去翻译莎士比亚,现在很多人只需个把月就可以翻译一本……

(二)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由于现存的文化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由政府包揽,并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面对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多种所有制竞争的局面,有些国家办的文化单位反应迟钝,没有形成进入市场主动竞争的意识和体制,甚至一些文化单位在现行体制下难以为继”。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文化建设带来一些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拜金主义影响,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上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猖獗的现象;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所以,“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凝聚力量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如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相适应

把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放在国际背景下,差距非常明显。第一,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偏小,资金实力和获利能力弱。以中美电影产业为例,从支出的角度来说,1999年,美国平均每部电影的拍摄成本为5150万美元,这相当于中国电影全年的拍摄费用。从回报的角度看,1999年,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为75亿美元,而中国同期票房收入仅为8.1亿人民币。第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省际间尤为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第三,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低于发达国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CDP总量的5.83%,英国占7.61%,加拿大占3.8%,韩国大约6%,而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CDP的2.15%。第四,我国的文化产品贸易远远不像其他商品贸易是“出超”,而是严重“入超”。2003年我国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为16.88亿美元,而出口只有2469万美元。进出口比例约为68:1。深受我国青少年喜爱的动画片,其中60%产自日本,20%产自欧美,内地和港台合在一起大致占10%,其他国家大致占10%。这种逆差是显然的。

(四)世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文化发展现状与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宣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技术、文化与市场间呈现相互渗透的趋势。

在文化产品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日益显露。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颠覆的不仅仅是载体介质,更是利润来源和销售渠道。而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在体制、结构和管理上反应很不敏感,在运用高新技术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上,还不能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催生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抗衡。拿音像业为例,200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音像市场频频告急,国家级音像批发市场广东音像城统计显示,2004年比2003年同期销售量下降了65%,其后每年均以50%以上的幅度急剧下降,至2006年销售量不到2003年的20%。伴随着音像制品销量下滑,各地零售企业成批关闭。这一现象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尤为突出。我们不否认盗版光盘的负面影响,但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定位不准和没有特色经营,不重视版权管理和数字化传播渠道建设,品牌化和国际化意识不明朗等。

(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更交锋。国家文化安全日益受到挑战

文化产品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思想、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的载体。文化传播就是思想渗透。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我国处于劣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刻不容缓。“文化安全”第一次在党的领导人讲话中出现,始于2003年8月13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中。2004年8月22日,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又一次使用了“文化安全”这个概念,并首次把它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并列,凸现出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确保文化安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目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数量众多,错综复杂。在外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论”、“社会主义过时论”等,恶化我国文化安全的外部环境;假借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援助项目、培养代理人等方式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等等。在内部:一些人鼓吹多元和谐,反对一元指导;否定“两个必然”,鼓吹社会制度趋同;新文化保守主义悄然兴起,弘扬儒学价值,回归传统;文化分裂主义(比如“文化台独”)不断挑战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新的文化发展观的提出和深化

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李长春提出: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当前,创新观念必须在四个方面有大的突破,其中第二个方面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的文化发展观”的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就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2003年12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我们加深了对新文化发展观的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命题,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2006年3月底,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长春的讲话第一次对新的文化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作出较为全面的归纳:“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的认识,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动力的认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思路的认识,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格局的认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切实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安全;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目的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2006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文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了全面阐述,描绘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壮丽图景。在方针原则中特别强调:“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践在继续,认识在深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保障公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权益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十

七大报告着重论述了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为此,报告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这些重要论述,可以说是新的文化发展观的理论阐述,它把全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系统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内涵解读:新的文化发展观“新”在何处?

首先,新文化发展观承诺着“整体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要求和必然体现。谈到“文化发展”,人们首先会想到它是指文化自身领域的建设,比如思想、理论、道德、价值等建设。新文化发展观不仅包含文化自身建设,更意味着自己的建设关系到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四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在此凸显。它立足于两个视角的一致:从发展看文化,从文化看发展。前者要求我们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交融的“四位一体”出发,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发展理念出发,从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出发,充分认识文化自身领域所面临的发展新要求,进而根据这个新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后者要求我们判别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不仅要看它在经济总量上提供了多少物质财富,更要看它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有利于人类未来的世代生存发展(这也是经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看它在物质财富分配和各种社会权利保障方面是否有利于增进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看它在相关文化发展方面是否有利于增进人的心灵和谐。

其次,新文化发展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否定。传统文化发展观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单一地以GDP增长为中心,把GDP增长当作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因而,发展观是短视的和片面的。新的文化发展观主要任务是要把人们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在民众中蕴藏的那些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因素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新的文化发展观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企业家的血管中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它反映了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的时代特征,表明文化也是产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化也是“硬实力”。

第三,新文化发展观体现了全球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内在必然性,是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批判。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运动再度确立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人们在谈论全球化时,多是把工业化和人均收入作为标准。这实际上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全球发展模式,而在文化上,又以“文化认同”概念来强化这一观念。因为“文化认同”在哲学上的意义,就是放弃个体价值的确认,去屈从外在的价值体系。这一意义在全球文化发展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要发展中国家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自身的权利,放弃自己的发展方式,去遵从西方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于是,全球文化发展就变成了单一的西方文化发展。新的文化发展观否定全球认同某一种价值观,而是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是有价值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要求修改我们原有的“全球文化发展”的观念和内涵,确立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它的实质就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西方话语霸权的批判,主张文化多元论。

第四,新文化发展观把文化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蕴含着这样的内容:文化发展的成果需要人来创造,由人来享用,由人来评价,由人来推进,最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发展反映了文化的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承认文化的发展性及文化发展的方向性(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人的本质力量不断提升的方向),揭示了具体的、确定的物质生活过程与作为这种具体的、确定的物质生活过程的产物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们能够根据具体、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来评价形式多样的精神形态的文化,从而确立了文化评价的理论基石。因而可以说,文化发展是说明个体价值实现的概念,个体价值的实现即个体的自我确认。所以,文化发展是以个体为基础的,而衡量文化发展的标准是个体价值能否得到确认,它的基本内涵是“文化的”或“人文的”,就是“以人为本”。它使发展以人而不是以其他为中心。

新的文化发展观,也时常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一个需要更努力并一定能取得更好未来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续鸿明.我国公共文化投入规模不足[N].中国文化报,2007—12—26.

[3]乡镇文化站6年少了5000个[N].人民日报,2007—12—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3—08—20.

[6]王永章.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N].人民日报.2007—11—29.

[7]景俊海.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N].人民日报,2007—11—19.

[8]冯晶.拥抱互联网音像业转型正当时[N].中国文化报。2007-11-1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嫡: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J].哲学研究,2006,(11).

[12]何萍.文化相对主义:历史演变及内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13]沈壮海.先进文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陈梅云

猜你喜欢
背景内涵中国共产党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跟踪导练(一)5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