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火才
通过案例的三个镜头至少可以引发我们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有没有比怎样进行校本培训更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探讨?二是教师到底需要怎样的培训或者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校本培训?
一般学校校本培训研究的重点是培训的内容和实施方式、方法,但实际上比这种研究更有价值的是如何提高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动力和如何增强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因为如果教师把参加校本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作为一种额外的负担,那么即使学校精心组织的校本培训对教师来说很有可能只是学校的单相思和自作多情,教师甚至对校本培训“刀枪不入”。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校本培训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那么参加校本培训就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学校外加的一种任务和约束。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许多学校为校本培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教师却不领情的尴尬局面。为达此目的,一方面需要学校提高教师对参加校本培训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生命成长的内在关系的认识,使教师认识到参加培训“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对自觉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表示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奖励,营造良好的校本培训氛围。
由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其他人根本无法控制更无法代替,因此在上述前提下,学校要做的中心工作不是探求标准化、批量生产的校本培训模式(这样的模式根本不存在),而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的个性化服务既表现为对不同教师发展内在需求的了解,也表现为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基础的教师的发展提供不同的帮助和支持;既表现为对教师自主发展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肯定,也表现为对教师自主发展的引领和引导;同时这样的个性化服务不能也不应该排斥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统一要求和强制性,但即使这样也应该突出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像镜头二中的培训主题可以根据教师需要确定,可以增加教师和专家的互动环节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此理念下进行的校本培训需要学校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充满期待,防止急功近利。不但能让教师自由生长,而且能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生长,毕竟速生树没有好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