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列出了十个条款,这“十条”是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设计与要求,落实到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任务是明晰的:通过语文的实践与学习,彰显语文的人文关怀;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注重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精神世界;能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口语交际与写作的能力;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重温《语文课程标准》,每一次都会有新感受,每次都会有新思考。特别是最近参加了秦皇岛市一些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的面试工作,发现现在的毕业生,学历起点都很高,对《课标》的条款也记背得很熟。但真正进入课堂进行教学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他们背的是新课标的内容,贴的是新课程的标签,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他们行的依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课到底要上什么?究竟应该怎么上?虽说文无定法,教无定法,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目的。
一、文意并举
小学语文阅读文本,选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文质兼美。散文、现代诗、少数民族、外来文学作品等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教材内容相对活泼、开放,为学生了解人类优秀文化打开一道“明亮的视窗”。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文字美、文句美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读畅文句,读出韵味来。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能用通顺的语言加以归纳,而后逐段阅读,明白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但语文的阅读教学绝不是只教内容,仅分析课文的内容,探究作者为何要怎样做,故事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语文阅读不是讲故事,更不是在解剖故事的前因后果。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做到“文意并举”,“文”指文本内容,“意”指文章的“意旨、意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会赏析作品的基础工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承担。
二、读悟相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朗读,要以读为本,这是不争的共识。语文阅读教学追求“书声琅琅、高潮迭起、议论纷纷”的课堂景观,这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但读绝不是一遍遍的“白读”,一遍遍的“和尚念经”。每一遍必须有相应的目标,每一次必须要有每一次朗读质量的提升。语文阅读课堂中的读必须要能体现朗读质量的“层次感”。读的形式要寻求多样,要变着法子让学生美美地、有滋有味地读,读要与学生的个性体验、个体感受相结合,要与学生的感悟联系起来,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理解。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教师要做“读悟相伴”的“催化剂”,要善于从文本中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段深意的能力,“循词思物”、“循词状物”、“循词思情”,再将感悟回扣到文句、文段的感情朗读中,这样的读才是有“质地”有“文味”的读。
三、积累为首
小学生处于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诱”学生进积累的“口袋”,不仅要积累文本中的,还要鼓励学生积累课外的。毫无疑问,谁积累的语言材料多,谁的语言表达与运用就占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有这种意识,并付诸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如,北师大版小语第二册,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快乐的小公鸡》一课,把积累的落脚点放在“动宾短语”的积累上。这篇课文通俗浅显,优美的语句几乎没有。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先朗读积累,而后再出示“小猫捕捉老鼠”、“啄木鸟啄害虫”、“老马驮货物”、“老牛拉板车”、“小朋友种树苗”等的图片,引领学生看图说话,尝试着用上类似“传播花粉”的词组,接着教师在学生说话的基础上出示“捉老鼠”、“啄害虫”、“驮货物”、“拉板车”、“种树苗”等新短语,要求学生与文本中的短语一并朗读,并记录在“课堂摘抄本”上。从一年级起就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课堂做法。
四、读写结合
除了积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堂练笔,强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练笔的时间与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形式可以不拘,应课文教学的需要而设。可以是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可以是课文中某些词组的仿句练习;可以是文本中某个“空白处”的“补白”;也可以是文本学习之后的感受抒写等。在课堂运用上,可以用一处,也可以用多处,这要视具体需要而定。比较高明的做法当是读与写“联袂”,演绎语文教学的读写“合璧美”。
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小学语文阅读课,精读课文每课只安排两个课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想在70-80分钟的课堂里穷尽所有的语文点,显然是不现实与不可能的。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什么,“不为”什么,要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与衔接起来,不能割裂,各年级各班更不能“各自为政”。《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目标要求以宏观的居多,为此我们还必须精心地阅读、融合《大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并根据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实际、学情实际,将目标细化,借助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将目标分解、细化、具化,最好能细致到每一课应让学生“保底什么”、“训练什么”。这条线“理清”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皮毛”才能“柔顺”。
这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在学生预习的已有成果上,要围绕学生有价值的课前质疑,领学生“深入文本”、“潜心会文”。语文阅读教学要巧用“加法”与“减法”,加语言的实践机会,减无谓的重复,全篇的串讲串问,事无巨细地讲解。语文是语文,它不同于旁类学科,语文的职责要清晰,否则语文就要走入“四不像”的怪圈。
语文,“文味”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耕的是“语文的自留地”,撒播的是“语文的化肥”,收割的是“语文的稻穗”,千万不要脱离语境、文境,荒芜了语文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