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中秀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可以说是获得了很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教材和教参的引导下,有自己的课程意识。这种意识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可以自由而有序地建设课程,可以大胆地超越文本。自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习作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序是说对于学生的习作训练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还有对这个班级的任教时间进行灵活调整。对学生以前的语文基础和习作基础的了解,这些都是课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进行习作教学的系统设计,我相信可以在习作中树立孩子学习语文的信心,并且使得学生爱上语文,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系统地了解教材
只有了解教材,才可以做到把握教材,才能够做到适度地超越文本,并且不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不做重复的训练。例如,小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重复出现写人、写景、写小动物以及想象文的训练。这些训练是有层次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在哪个学年出现,每次出现的训练要点是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水平。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驾驭教材和操控学生习作的宽度与深度。例如,三年级时教师指导写人的作文,重点强调的是观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用通顺的话写出来就可以了。而到了四年级,就要学会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就要比较具体了。到了高年段,就要求习作中必须要表达真情实感,尤其到了六年级,还可以使用夹叙夹议、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的写作技巧,使得文章主题更加深刻。文章的题目也可以有层次地给予学生一点提示。例如三年级写人只要用“我的妈妈”等题目即可,四年级便可以在文题中加上修饰词,以便学生更好地确定主题。高年段题目就可以有一定的挑战性,如《记一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等,这样的文题中多了许多的限制词,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更能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便于训练学生构思更严谨,主题更集中,内容更有深度。在指导习作时,中年段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观察生活,而高年段则要力求促动孩子的情感深处,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灵感。若一味地重复以往写过的文题学生会感到没有新意,老生常谈,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感和厌倦感。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对于教材中的习作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太详细的教学指导,我想这也是编者为了给教师一个更加广泛的空间吧。关键是我们这些执教者该如何去把握教材,超越文本。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想象文的训练。人教版六年级有“我的理想”,长春版的教材有“我的梦”、“未来的我”等习作训练,教师就可以放开手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在想象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同时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使得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例如,我在指导长春版五年级“我的梦”这篇习作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步,激趣。我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激趣:“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能做,大家都能做,看的人不能做。”当学生猜出这个谜底就是这个“梦”字时,我对学生说:“人人都可以做梦,就是不能几个人相约,说今天晚上我们回家做一个相同的梦。不过,这个字我们可以共同来完成。”这样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放松心情,然后让11名同学用彩色粉笔到黑板上共同写这个“梦”字。
第二步,说梦。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一定是很兴奋的,教师再鼓励学生用这个色彩丰富的字联想童年这个多梦的季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作过的稀奇古怪的梦。
第三步,升华梦。我给学生这样的启发:同学们,像你们这样的梦我也时常作,看来做梦并非你们的专利。可是,这些梦大多数做过也就忘记了,因为它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写进作文中也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果我在这个梦字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可能就会成为你们孩子的专利了。猜猜我要加个什么字?学生很容易就会猜到是个“想”字,同时教师板书。梦想是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这确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才会常有的心思。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但是会存在不够具体的现象,教师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当这种梦想出现在你的脑海中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呢?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第四步,化梦想为理想。我告诉学生,美好的梦想是生命的风帆,如果你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努力地去追求你的梦,那么你的梦想就会变成你的远大理想。从小树立的理想,将会成为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成为你力量的源泉,成为你终生不懈的追求。这个追求的过程将会是你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整个指导过程中学生非常兴奋,个个跃(下转23页)(上接70页)跃欲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进一步做写法指导,并且出示范例,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开头方法和描写方法,把这个梦写具体。
这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写了一篇好作文,而且在他们的心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无论是未来的科学家,还是开面包房……总之,是他们在思考了之后做出的选择,不论这些将来能否真的如愿,只要他们明白人生是要有一番作为的就好。这节课,我超越了文本,但是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是新课程给了我们巨大的空间,让我们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