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位于“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是“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学习知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不同于其它任何生产、生活的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说话,就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文章,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应首先定位于工具性,渗透人文性。
一、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和低效的原因问题
尽管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着,但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偏离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的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比如,有的老师把《草船借箭》上成了历史课;把《周总理的睡衣》上成了思品课;把《蟋蟀的住宅》上成了科学课;把《大瀑布的葬礼》上成了环保课等。他们忽视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不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其实,这些人是根本没弄明白语文的本质,不知道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2. 课文内容分析过于详尽。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特点,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而是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彩,很到位,唯恐学生不会。结果使本来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的作品,被教者烦琐的讲解,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课文的整体美感、内在联系全被破坏,文章的精髓与灵魂也无法真正领悟,更谈不上情感的陶冶、语感的培养。到头来,教师费尽不少,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什么提高。
3. 忽视了读书和积累。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由于授课时间紧,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将大量时间花在教材的讲读上。阅读课堂上都充斥着词句训练、篇章分析等教学,学生阅读量和习作量太少,不利于学生发展;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合作交流表面化。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只注重合作学习形式,可是随意性太强。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又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只注重合作,却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
5. 滥用先进教学手段。很多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课堂“包装”,凡是能使用多媒体的环节都努力使用,不能使用的也想方设法添加,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多就比用少好,结果乱七八糟用了一大堆。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华而不实,结果学生们都把精力集中到课件上。不科学地运用教学手段往往会限制或误导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 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重视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有效积累,强调“多读”,要“博览”;重视工具的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强调“熟读”,要“多写”。
2.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目标体系,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我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
3. 实行大语文教学。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把学生困于教室一隅,局囿于语文教材,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的积累,是无论如何搞不好语文教学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需要,使语文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可以组织课外阅读,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搞朗诵,演课本剧,组织辩论赛,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4. 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只要认真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克服低效和无效找准对策,做到在反思中前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会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