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利
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强调以知识传授为主,重知识、轻情感的应试教育。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都对教师角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的指引下,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
一、认向导知:做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引路人
新“课标”不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反复强调教师应给学生的成长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上的引路人。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灌输为主,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学会学习,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对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特别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难以逾越的受阻点,给予具体指导。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强调用“标准答案”来统一学生对文本和生活的理解,要做一个“引路人”,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这是语文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引领创新:在创新路上做学生的开路人
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人。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究的一个课题。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着诸多的开放性内容,给了教师极大的发挥空间,促使语文教学向着多样性、多元化发展。新的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提高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存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自主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学习的信念和本领。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思路,甚至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生活伙伴: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朋友
根据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王尚文教授提出,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成为“学友”,分享学习的快乐。
学生并非是带着一个空空如也的大脑进入教室的,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背景知识。教师与学生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参与课堂讨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与相互吸引的互动效应,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学习气氛,教师要乐做学生的学友。对教学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精神氛围。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跟学生一起感受文本的精彩和遗憾,从中体验学生学习新课文时的快乐与烦恼,明白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让学生通过合作相互启发并互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类的多样性,认识到所有人之间的相似性及相互依存性,学会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在相互合作中增进了解,消除分歧,避免冲突或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并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前进。
四、学会生存:做学生心灵情感成长中的亲人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一个被忽视的因素。不少语文教师常常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情感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保护学生的人文家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语文课程中感受到唤醒、激励和鼓舞,都能找到“在家”的感觉。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做出积极判断。
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感受成功,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情感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在教师进行情感反思的同时,也应该启发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感反思。这样,有利于帮助许多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情感,变讨厌、憎恨、回避学习语文为热爱、喜欢学习语文,变被动为主动,变紧张、焦虑为欢愉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态度,从而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进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总之,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及早认清现代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对自己的角色应不断有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积极应对角色的转变,才能确保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社会给予教师这一专业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