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奔胜 周 伟
医治新“八股”刻不容缓
郭奔胜周伟
新“八股”是清新文风、亲民作风、纯正民凤的大敌,当前要从事关执政能力建设、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高度,认识医治新“八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保护个性、群众挑刺、培训教育、公开曝光等处方,逐步治愈这一疾患。
处方一:自上而下保护“个性”。新“八股”的突出特征是说道理上下一个样、作报告上下一个调,缺少个性化表达,缺乏具体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新“八股”毛病已引起警惕,一些领导干部带头在吃透理论和精神的前提下,说自己的话,说切合实际的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这种“个性”做法,就很受群众欢迎,也得到了中央高层的重视和支持。“个性化”官员的增多也被视为反对“八股”的信号。越来越多的干部不仅说新话、说短话,还在自己的分工领域大胆改革,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文风和作风都有很强的传导性,上面的文风、作风对基层的文风、作风具有示范意义。目前中央抓作风、改文风的措施,对基层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地方提出了“无会月”等改进措施,很爱干部群众拥护。
处方二:创造条件让群众挑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量,群众的语言也最丰富,在医治新“八股”上,要多发动群众参与。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容易犯“八股”病,原因是在起草文件或领导讲话稿的环节,往往习惯于翻材料、看文件,不善于问群众、搞调研,导致的结果是文件有精神无内容,有要求无措施,讲话稿也是枯燥无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问计于群众,问需于群众,用群众的感受去体会社会,用群众的语言去表达关注,用群众的角度去审视党委政府的工作。一些人士认为,群众最知道什么是形式主义,什么是官僚主义,群众也最反感这些滋生新“八股”的温床。因此,当前需要旗帜鲜明地发动群众来给领导干部的作风挑刺,给各级干部的文风挑刺,给各级机关的作风挑刺,通过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让文风、话风生动活泼起来,让作风更加扎实起来,用好的作风引领和示范民风,用好的民风影响和辐射好的作风。
处方三:把反对新“八股”引入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中。随着干部队伍的转型,一些能与群众大声说话、大碗喝酒,身上带有浓厚,土气息的干部因年龄等原因逐渐退出干部队伍,一大批学历高、眼界宽的年轻干部补充进来,他们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是一支充满朝气和怀有更大抱自的干部队伍。但由于缺少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与群众打交道少,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少,因此这些干部习惯于从文件里找工作方法,从领导讲话中找应对之策,对这种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基层人士建议,现在各级都十分重视干部的培训教育,要把反对新“八股”作为重要培训内容纳入其中,通过现象分析,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向年轻干部宣传新“八股”的危害,告诫年轻干部自觉防范新“八股”的影响,努力做到作风正、形象新、活力强。另外,要把好的文风、好的话风、好的作风等作为衡量干部勤政廉政、执政为民、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准,充分运用到干部培养、考察、使用中去,在干部中形成自觉远离新“八股”、自觉抵制新“八股”的鲜明导向。
要“减副”更要“减负”
郭文婧
副职过多,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影响行政效率,增加财政负担等。也得承认,提高行政效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减副”是提高效率的一种可能方式,但“减副”并不必然增效,因为是否增效还涉及到机构设置、层级设置、流程设置等众多因素。
有人算过账,我国县一级的副职领导,平均每人每年的职务消费是30万元,给下属部门和兄弟部门造成的接待成本是每人每年5万元。而一般的县市,县级干部都有好几十个。如果每个县减掉10个县级干部,一年就将节省财政开支100多个亿。如果加上减掉的乡镇副职、地厅副职、省部副职,一年至少可节省上千亿的资金,可大大减轻纳税人的自担。
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我们只要从每年的财政预算就可窥见一斑。前几年,党委拉开了书记“减副”的序幕,据统计,全国至少减掉了10万副书记,但财政自担并没有随之下降。原因就是那些被减掉的副书记,仅仅是换了一个岗位而已,或者离退休了事,而待遇和级别都没有变。
现在政府“减副”,可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吉林省被减掉的6位省政府副秘书长,依然担任着其它领导职务,也就是说“省政府副秘书长”以前就是兼任的。但这一兼任,级别上去了,待遇上去了。现在虽然没有了“省政府副秘书长”这件外衣,但依然是享受“省政府副秘书长”待遇的官员。因此,“减副”了,并没有“减自”。
要做到“减副”与“减负”相统一,还得有配套的办法。一是需要阳光编制,要让公务员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阳光化,方便人大和群众的监督;=是畅通公务员退出机制,要让超编的人员退出公务员行列;三是需要严格预算,要将公务员的成本预算到每一个人身上去。
如果“减副”不能“减负”的话,减与不减,对广大纳税人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
杜绝“官油子”要做到三统一
金英
“官油子”是人们对某些不办实事、只会混事,没有做功、只有唱功,不以群众为念,一唯私利是从的官员的形象称呼。“官油子”的出现不但有违我们党公道正派的用人路线,还容易滋生腐败,影响干群关系,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可谓害莫大焉。杜绝“官油子”,是人民的期望,也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要真正做到杜绝“官油子”,应该注重“三个统一”。
首先,吏治与治吏的统一。吏治是官吏的治亨成绩,从广义上讲,它是包括官吏的设置、配备、选拔、任用,升黜、奖惩、考核、监察、教育、培养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治吏则是对这套制度体系的具体应用。由于目前在官员选拔、任用、考核等环节依然存在一定的制度漏洞,就给了“官油子”们生存空间,也给治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制度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利器。因此,要淘汰“官油子”,就要坚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人员管理,对领导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约束。
其次,定权与定责的统一。“官油子”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奉金送银跑位子,出了问题卸扭子,面对批评装聋子,责任面前变傻子。他们没有公仆观念,只有权力欲望;没有责任意识,只会揽功推过。而究其原因,则是这些官员在权力支配上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我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引申言之,就是必须明确权力的边界,官员的行为不能越过此边界。而问责制度的不完善,又使得固官员个人决策失误、执行不力而导致的损失成为社会成本被均摊,其责任也消弭于无形。因此,要让“官油子”们油不起来,党政机关必须限定岗位职责和官员权力,对于损害公众权益的行为必须认定相关人员的责任,一追到底,做到定权与定责的统一。
第三,立言与立行的统一。“官油子”们往往空话说得比谁都溜,大话说得比谁都真,“空头支票”忽悠百姓,连哄带骗对待群众。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只会做表面文章,擅长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不但无助于地方发展,甚至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包袱。人们常说: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对党员干部,不但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为老百姓做了什么。因此,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自觉抵制“官油子”思想,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捡验的实绩。
说到底,要清除“官油子”的陋习弊病,就要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老实官”的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