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刚——从钢铁厂走出来的导演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2009-08-04 09:21《鲁豫有约》栏目组编
中外书摘 2009年6期
关键词:赵宝刚鲁豫

《鲁豫有约》栏目组编

在赵宝刚导演的每一部电视剧热播后,有人会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视剧的火爆——赵宝刚现象。每每回忆起《像雾像雨又像风》、《别了温哥华》、《奋斗》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精彩电视剧的时候,总能感受到这些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市场反应是那么轰动,那么火爆。而赵宝刚从钢厂工人到著名导演,中间也有着很多精彩的故事……

1955年,赵宝刚出生在北京一户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在银行工作的普通职员。在赵宝刚16岁时,刚刚初中毕业的他渴望着能够继续读书。但因为当时升高中的名额有限,赵宝刚最终没能如愿。虽然赵宝刚没能如愿读高中,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能留在北京就已经是一件相对幸运的事了。于是,赵宝刚被分配到了北京钢铁厂当上了一名翻砂工。

尽管当时的赵宝刚只是一个16岁的钢厂的工人,但从小就很喜欢音乐、电影的他会在电影院里度过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光。沉重的劳动之余他表现出一个“文艺积极分子”的天性。

鲁豫: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喜欢表演的?

赵宝刚:其实一直也没有说特别喜欢,在工厂的时候主要是想找个出路,于是就学唱歌,也学乐器和表演、朗诵之类的。其实当时学这些不是因为喜欢,就是想换一个环境,在工厂太苦太危险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娱乐活动那么多。我16岁参加工作,每天下午4点下班,又没什么娱乐活动,你说干什么去?只好去看电影。大概有七八年的时候,我每天下了班就去看电影。

鲁豫:但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电影可以看吧?

赵宝刚:实际上那时候放电影比现在要换得勤。罗马尼亚的、阿尔巴尼亚的、南斯拉夫的、朝鲜的等等,还有国产的。

鲁豫:你在你们工厂是文艺骨干分子吗?

赵宝刚:应该算。唱歌、跳舞、乐器、快板书什么的,那些宣传队能干的事儿我都能干。

鲁豫:你跳什么舞?

赵宝刚:肯定是炼钢舞呗。就是在炼钢炉前拿着一个钢叉,背景是一个像高炉的幻灯片,跳舞的人上去之后一人发两束花,然后就在那儿晃悠晃悠呗。有一次给了我一个很重的语录牌,旁边有两个女生要从一个高台上下来,说你身材还可以,个头也还行,就叫我扛这个牌子,我就很光荣地接受了。那时候我第一次懂得什么叫“起范”。

鲁豫:你在你们厂肯定挺有名的。

赵宝刚:还可以,一般人都知道吧。

鲁豫:你应该不算是一个好工人吧?整天惹祸,不是爆炸就是受伤什么的。

赵宝刚:你可以查一下我的档案,我是连续八年的先进生产者,两年的“新长征突击手”。

鲁豫:肯定是评选有问题,你出了那么多的事儿还能是“新长征突击手”?

赵宝刚:因为我技术还可以。一般技术比赛都在第一名第二名。

鲁豫:比什么技术啊?

赵宝刚:翻砂。种类很多,但是我干的主要是切割和电焊,样样都是能手!

刚刚进入工厂的赵宝刚踏实本分,一心一意想当一名普通的工人,一辈子下来挣一万三千元钱,干一辈子然后退休,而且还是正常的晋级。或许是因为常常看电影,感受到梦幻世界的别样精彩,或许是在炼钢炉前重复的工作实在平凡,赵宝刚在工厂里认识了对他影响至深的三个人。一个人教了他英语及做人的道理:另一个人则教会了他怎样画画;第三个人让他真正走进了影视圈。

鲁豫:对你影响至深的三个人。一个教你英语,另一个把你引入美术的领域,第三个人教你什么?

赵宝刚:第三个人比较有意思,我给你讲一下我和他的故事。一米八的个,连毛胡子,长得有点像高仓健年轻的时候,非常酷。那时候我比较崇拜他那长相,那时候不懂酷,觉得人家那个长相是对的。但是这个人蹲过监狱,在社会上跟一些干部子弟接触得很多,认识很多人,包括非常知名的人士,他常带着我去接触这些人。有一天见到一个老演员叫王班,他说我的形象挺好,建议我找个老师学学表演,第一次听到表演,我说那是好事儿,于是王班就帮我找了一个青年话剧院的老师叫徐晶增,后来就跟他一直学表演,他是我在表演上的启蒙老师。那时候一个星期大概去三到四次学习表演。

鲁豫:那你业余生活很丰富啊?

赵宝刚:学英语、画画、表演、溜冰、看电影,现在想起来挺怀念那时候的,因为我现在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

鲁豫:那时候就已经想到要学表演了?

赵宝刚:在工厂的日子其实挺单纯也挺有意思的,但是人就是这样,心里面有另外一件事的话心会痒痒,就会一心想着要去做那件事情。

1973年,18岁的赵宝刚对话剧和音乐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他被调入了厂里刚刚成立的宣传队,脱离一线的清闲工作让赵宝刚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赵宝刚一待就是七年光景,为了实现去到专业文艺团体学习和演出的理想。赵宝刚先后报考了青艺、人艺、总政等这些在北京的各大文艺团体,尽管目标锁定众多,但最终却都吃了闭门羹。

鲁豫:考了青艺、人艺、总政,还有哪里?

赵宝刚:空政、铁道兵、工程兵和二炮。各个文艺团体都去考了,但没一个考上的。

鲁豫:为什么呢?

赵宝刚:不知道,我要知道我就考上了。

鲁豫:问问考官为什么不收你啊?

赵宝刚:根本没有机会问他们。

鲁豫:我觉得你挺好的,个子够,形象也挺好的,为什么不满意?

赵宝刚:我当时也就这么认为的,五官还算端正。那个时候可能跟现在不太一样,那个时候应该是有工农兵的形象比较好录取,可能我不像工农兵。

鲁豫:你的形象不像工农兵的样子,像才子那种。

赵宝刚:是啊,可是就没赶上“才子佳人”那个时代,想起来就伤心。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考试的时候我怕老师们会嫌我太瘦,专门叫我妈给我做了件棉背心穿在里面。那时候是冬天,一般都是毛衣外面穿棉背心,然后最外面再穿大衣。因为考试的时候老师会叫你把大衣脱了,我怕脱了大衣,棉背心就被发现了,我就把背心穿在了毛衣的里面。结果走圈儿的时候,形体老师说我有点儿罗锅,拍拍我的后背之后说我穿了什么,让我脱了,结果毛衣脱了里边一棉背心。全场的考生和老师都乐了。最后老师让我一件一件脱,最后只剩一件小背心了还要稍息、立正。生怕里面还有什么衣服藏着。

鲁豫:考了这么多都没考上,你当时没想过这条路可能行不通?

赵宝刚:想过,最苦闷的时候就跑到天安门广场坐着,然后数天安门广场上一共有多少块儿砖。

每一个现在演艺圈的名人,不管是幕前的还是幕后的,好像都经历过一段千里马遇不上伯乐的苦闷时期,赵宝刚也不例外,不断落选,处处碰壁的事实,对于年轻的赵宝刚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而现实生活却又让他他提不起精神。

1980年,25岁的赵宝刚阴差阳错有了一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的机会,这一次赵宝刚一次命

中,四个月的学习之后他拿到了一纸结业证书。两年后,一部在内地惹得万人空巷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让27岁的赵宝刚第一次为观众熟知。

鲁豫:第一部戏就演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当时是不是心花怒放?

赵宝刚:紧张!而且当时剧组有议论说,这么重要的角色就交给一工人去演。所有人都持怀疑态度,我第一天拍镜头的时候剧组人全部到现场去看,那意思就是要看我怎么出丑。在那期间我案头做得非常详细,第一天我记得拍了三场戏。胳膊都撞紫了,一场是说日本人来了就往小袁那院里跑,然后我一下撞墙上了。导演当时可能觉得我不够紧张,不够气氛,就拍了很多次,一次一次地撞,最后胳膊全是淤血。下来之后林汝为说演得非常好,我心里才算是踏实了。

鲁豫:当时想过这部戏会特别特别轰动吗?想到过自己会一夜成名吗?

赵宝刚:没想过,那时候简单,不像现在人那么复杂,我演完了还得回厂里干活。我当时演这部戏非常艰难,剧组定了之后,我第二天去找厂里谈,厂里不让我去,他们连介绍信都不给开,更不会让我去拍戏。后来我就一个一个找领导谈,找到我们一个段长谈的时候,段长说我要是不去就给我提升,说我在工厂表现好,好好培养应该很有潜质。我就给段长说,就放我这一次,如果我这回走不成,回来踏踏实实给您干事儿。后来真是幸运,一切都顺利。

鲁豫:第一次拍戏肯定学了不少东西吧?

赵宝刚:非常多,最后修改《四世同堂》请了北影的傅正义老师。剪接的时候我跟着他学习。当时他剪了很多我的戏,我还很不高兴,我说我这天天伺候您,沏茶倒水的,您还剪我的戏,他说这是为了影片的结构等等。反正是给我讲了很多道理。这部戏播了之后一下子就火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出门开车,那时上班一般都坐公共汽车,我一上车的时候,就有人拿着年历让我签名,当时那个兴奋啊。但是特别讨厌的是,如果你演了一个反面的角色,就得不到观众的尊敬,他们就会觉得你本身就是一个坏人。你要演一好人,大家就很尊敬你,连说话都不一样。我那时候在大栅栏买东西,刚买完东西就被认出来了,过来一人就叫我老二,有时候也挺吓人的。

鲁豫:那会儿再回到工厂里,工厂里的人对你应该不一样了吧?

赵宝刚:我根本就没回去,不敢回去,回去就给扣那儿了。我的档案已经到了建安公司,回去就得干建筑工人。我算是万幸的,终于在1984年8月27号,正式给了我一个调令。

鲁豫:记得这么清楚呢?

赵宝刚:我是1984年的8月30号合同到期,如果再调不了,我就当建筑工人。

鲁豫:那就是说我们差点儿就少了一个导演,多了一个建筑工人。

因为有在《四世同堂》中的精彩出演,拍完戏后,林汝为导演将赵宝刚介绍去了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1984年,29岁的赵宝刚离开了北京钢铁厂,但是当时由于名额限制,赵宝刚仍是按工人身份调入;尽管赵宝刚进入了自己梦想已久的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可是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对于赵宝刚进行了约法三章,这使赵宝刚从此远离了自己喜爱的演艺事业,而在制作中心的这六年里赵宝刚一直做着端茶、倒水的工作。从1984年到1989年的这段期间,赵宝刚可谓是一个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的普通职员。做着一些端茶倒水的工作,在此期间赵宝刚虽然没有了演戏的念想,可是他在制作中心却又兼任着配音演员的工作。

鲁豫:你不是喜欢拍戏吗?刚刚演完《四世同堂》就不能演戏了,当时有戏找过你吗?

赵宝刚:有,那个时候听到信儿也痒痒。别人介绍说你试试去,试完了来找领导请示,走到领导门口,哎……算了,还是别说了,因为知道说了也不会让去的。那六年里我的业余时间就是配音,给我们中心的很多片子配音,比如说林汝为拍《便衣警察》,里面的男主角周志明是我配的音。拍《便衣警察》的时候特逗,林汝为说叫我来做副导演,帮他为《便衣警察》选演员。但是领导不让我干,林汝为算是有能力的人,就找领导说需要我,说宝刚这个孩子灵活,这样妥协之下就把我调过去,叫“前期副导演”。等电视剧一开拍我还做剧务。沏茶、倒水。没有过这种事儿吧?我都赶上了!我就前期做副导演,每一个演员选五到六个人,排好名次给林汝为看,最后再由他自己确定。像谭小燕、周志明都是我找来的。等演员定完,电视开机,我继续沏茶、倒水,六点叫大家起床。

1989年的时候,在赵宝刚经过了六年的磨炼与努力后,他已经不单单只对于配音演员这样的角色感兴趣了,此时的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理想,为了实现当上一个优秀制片主任的理想,赵宝刚不得不从零开始。

鲁豫:六年之后,又想当制片主任或者当导演了?

赵宝刚:因为我那时候有合同,上面写着不能演戏,不能当导演,不能跳槽,转任何职业都不行,只能在生产办公室。当时我为什么想当制片主任呢?主要因为制片是属于在生产办公室里面的工作。导演那时候没敢想,只是偶尔想法冒一下,赶紧自个儿给摁回去了,不敢想太多。后来我有了个想法,我到山东搞到75000块钱,又找了一个剧本。拿到钱和剧本以后,就到生产办公室主任那儿,告诉刘沙同志我找了一些钱,他一听说我搞到些钱,他就说他要当制片主任。我说那您当了我干吗,他说让我当导演,我说厂里怎么可能让我当导演,咱们要迂回。冯小刚那时候是美术,后来冯小刚说咱俩一块儿跟厂里说,他美术跳槽,我这个剧务也跳,说再拉上中心的副主任郑晓龙(《刮痧》的导演),郑晓龙那时候也想当导演。

鲁豫:郑晓龙那会儿也没当上导演吗?

赵宝刚:因为他有行政职务嘛。后来我们就说了,刘沙挂第一个,我第二个,冯小刚,对不起你挂第三个。一部上下集的片子三个导演,后来也不能一部片子上三个导演名,干脆我们仨一人取一个字编一个导演名就完了,后来说叫郑小刚,没我什么事儿,叫郑宝刚,又没小刚什么事儿了,怎么凑都凑不到一块儿,最后没辙,打了仨名上去。

鲁豫:那部戏叫什么名字?

赵宝刚:《怯懦的誓言》,在中央台的八点档黄金档播出。

赵宝刚曾经在工厂里度过了十几个年头,初出工厂的他想成为一名演员,但却处处碰壁,机缘巧合他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出名的演员,误打误撞他走进了导演的行列,在进入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之后,赵宝刚一直努力学习电视剧的每一个制作过程,而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了两年之后,一个机缘让他成为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导播,在此次接任导播的过程当中。赵宝刚抓住了一个成为导演的好机会。

鲁豫:怎么遇上《渴望》这部戏?最后又如何做了导演的呢?

赵宝刚:正好有一个到广播学院学习两年的机会,实习作品是《渴望》。《渴望》我导了30集,这部戏对我的锻炼最大,唯一的一次机会被我抓住了。《渴望》当时派我做导播工作,我带了一拨人在练习、锻炼。练着练着就开始选演员,然后我做导播工作,算是一个新的工种。剧组成立了之后我去做导播,其实跟导演差不多,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当时鲁晓威导了20集,20集之后剧本出问题了,我让鲁导改剧本,我来导。鲁晓威当时一听,你能导我也不能让你导啊,我当时说只是实践,不要求挂名。鲁晓威想了一宿,第二天汇报给厂领导,厂领导说可以。我算第一天开始正式做导演,面对李雪健、黄梅莹、蓝天野那一堆的大腕儿,心里边就那么坦荡,一下就跟演员处得关系特别好,后来鲁晓威到现场大伙儿不欢迎了,弄得我挺对不起人家的。最后就我导了,但是那个戏我没有挂名。

鲁豫:没有挂名?那你的名字还是导播赵宝刚?

赵宝刚:而且这个戏把全国所有奖全拿了,导演的、编剧的、摄影的、美术的全拿了。那天办公室里的人都领奖去了,剩我一人,心里有点儿酸楚,其实我导了30集戏。

六年的卧薪尝胆,他成为一个不挂名的导演,成为导演后的他以伯乐著称。

1992年,37岁的赵宝刚在北京广播学院拍毕业作品的时候,他和冯小刚等人合作了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即在内地引起空前反响。在此之后,赵宝刚成为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的一名专职导演,而也正是在《编辑部的故事》的拍摄过程中,赵宝刚发掘出了今天的票房保证——葛优。

猜你喜欢
赵宝刚鲁豫
赵宝刚新剧《特工任务》发布杀青特辑
鲁豫:熟悉的陌生人
包容女儿的梁家辉
爱情米线
论赵宝刚“话题电视剧”的性别建构
名人读《意林》
真实的鲁豫,鲁豫的真实
鲁豫的礼物
学跳舞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