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考虑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而学生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满堂灌,“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学生毫无兴趣,创新从何谈起?
新课改基于对课堂和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平等互动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意识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克服思维障碍,其中不良定势和意义障碍的存在,会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克服思维定势,就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把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求同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结合起来。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所谓发散性思维,通常是指对某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能产生超常的构思,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一些超乎常规的见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前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样,只有积极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该积极开展可行的课外活动。例如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观点、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和矛盾的普遍性”这些内容时,先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内因和外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孟母的做法,请学生发表见解,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孟子是否一心向学这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高中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同时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体会,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相结合,多与同行交流、学习,从中发现乐趣,从而热爱这门我们任教的学科。政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创新型的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吸取现代科学文化的精神营养,在将来的知识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