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莹
内容提要:美国奥巴马政府摒弃了小布什时期“单边主义”的傲慢和蛮干,其外交政策奉行“新现实主义”,力求以对话和协商的姿态解决国际争端、消弭外交裂痕,以赢取多方合作,共同击退国际经济、金融、安全危机,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独尊的领导地位。在中美战略盟友关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不会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发生正面冲撞,但出于美国传统利益以及制衡中国的考虑。奥巴马政府会始终保留着掣肘中国的潜在手段。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新现实主义”台海政策
中图分类号:D8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4-0084-07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中美两国已从建交之初的地缘政治需求关系,转变为全方位、多层面、彼此互依共存的战略伙伴。2009年也是美国制定“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以该法为基石的美台实质关系依然强劲稳固。在全球经济继续疲软、美国国际形象受损的背景下,在海峡两岸从“零和对立”跨越到“和平共荣”的新时期,奥巴马政府会采取怎样的对台政策?本文拟对此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新现实主义”主导美外交政策
与冷战结束之初相比,近年来国际格局变化的一大特点是美国一超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因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外交的政策作出大幅调整。从奥巴马就任后的一系列外交举措来看,无论是修补与穆斯林世界的裂痕、重建与欧盟的战略盟友关系,还是承诺与美洲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或是建议成立新国际小组共同处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反叛活动问题,都可看出奥巴马政府意识到美国“一超独霸”时代的终结、大国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时代的到来。与布什时期奉行单边主义的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相比,“奥巴马的政治路线呈中间偏左状态”,其正努力使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回多边主义的轨道,谋求建立服务于美国经济需求的务实联盟关系。美有分析家将奥巴马的对外政策定义为“新现实主义”——“奥巴马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敢于施展美国的力量,但牢记这种力量运用必须受到现实和自我认识的约束”。奥巴马特别顾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首席中国问题顾问杰里·贝德也指出,奥巴马的外交风格更注重现实主义而非意识形态。
奥巴马重视利用美国发达的传媒技术、先进的传媒工具、强大的传媒力量,将其谦恭低调、善于倾听、愿意协商、主张变革的形象传输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各国对美国“傲慢自大”的固有思维。奥巴马的“外交维新”修补了美国的形象,从国际社会的反应来看,奥巴马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奥巴马实施“新现实主义”政策的宗旨,是重新恢复小布什时期丧失的美国对国际社会的领导地位,其手段富于技巧,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在对外政策的重要议题上,奥巴马政府的主要表现为:
(1)在外交政策上,考虑运用最佳的细节与手段。在2009年伊朗新年时,奥巴马通过网络视频发表讲话,表示愿意恢复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这一在恰当时机以恰当方式主动示好的举动,恰如一缕春风,让美国与穆斯林世界之间的三尺冰冻开始融化;
(2)在国家形象定位上,看重道德的制高点。2009年4月5日,奥巴马在布拉格发表演说时,提出美国应与其他国家一起,寻求强化《核不扩散条约》,呼吁召开全球无核武问题国际峰会。这一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美国的全球号召力和道德影响力重新占领高地”。
(3)在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上,出手坚决果断。奥巴马推行温和的对外政策,但从其下令击毙索马里海盗营救被绑架的美国船长一事可看出,一旦美国的国家利益遭到威胁,奥巴马政府毫不迟疑地该出手时就出手,动用一切力量打击敌人。
(4)在美国的国际角色上,逐步卸载美国的责任但紧握美国的国际权力。奥巴马上任后曾做出强烈声明,认为全世界过于依赖美国来承担全球安全的责任。“金融危机给多边机构共同承担权力和义务创造了一种新的动力”,奥巴马政府考虑减少美国对世界的义务,但并不愿意减弱美国目前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超强掌控力。
当前台海局势符合奥巴马
“新现实主义”指导思想
1.两岸以合作、开放、交流、协商的姿态解决政治隔阂,促进经济交融,符合奥巴马以“对话解决分歧”的主张
在大陆对台政策更加灵活、务实、圆融、缜密的形势下,原先处于零和对立状态的两岸关系出现和解趋势。马英九当局执政一年来,两岸关系更是取得快劲稳步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大三通”,经过两岸事先沟通、斡旋和谅解,台湾首次以“中华台北”名义参加了世界卫生大会。
两岸的和解得到美国奥巴马政府的肯定。奥巴马本人在竞选期间曾明确指出,“强力支持两岸降低紧张关系,支持两岸建立更紧密联系”。国务卿希拉里、情报总监布莱尔、副国务卿史坦伯格都在不同场合积极评价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2009年3月,“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在奥巴马上任后首度访问台湾,在与马英九会面时,薄瑞光表示“美国新政府对两岸关系的现况感到放心,两岸对话有助于促进彼此稳定和避免错估形势”,“美方期盼两岸能以和平方式解决歧见”。两岸通过恢复对话并达成协议解决问题的做法,与奥巴马“新现实主义”对外政策中通过接触、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的主张是一致的。
2.台海的稳定符合美国的核心利益,马英九当局将台湾利益诉求纳入奥巴马政府战略部署的轨道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使美国的金融体系濒临系统性崩溃边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久拖未决;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大国关系频生风波。奥巴马上任百余日来频频出招,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但老问题尚未解决,新状况(如朝鲜的核试验、伊朗因大选引发政治动荡)又不断涌现,奥巴马政府绝对不希望台湾当局的马英九像其前任陈水扁那样成为“麻烦制造者”,让美国再为台海问题焦头烂额,甚至重蹈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美两军对峙的覆辙。
马英九当局也认识到,美国的全球战略需要中国的有力支持,美国的经济复苏需要中国的强力支撑,台湾无法与中美两个大国抗衡,必须“事大国以智”,将自身的利益诉求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先确保美国的核心利益,才能得到美国的信任与支持,以获取自身的实质利益。而搁置争议发展两岸关系,是多方共赢之举:一,让美国“放心”,“美方和大陆之间不再因为台湾问题引起争议”。两个大国“核战争”的导火索暂时熄灭,奥巴马当局可以抽出更多精力处理东北亚的朝核危机,并有望在此方面获得中国的有力支持;二,大陆不必再为“台独”顽疾困扰,也无法以打压“台独”势力为由,在国际社会上打压台湾;三,台湾也能从两岸的和平环境中得利,利用大陆的经济实力,协助台湾脱离经济困境。
3.台海问题从来都是美、中、台的三边角力,
美国是关键方
台“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曾说过:“要了解两岸关系,必须同时抓住三个角(美中台各自内部因素)和三个边(两岸关系及美国与台海双方关系)共六个因素”马英九当局推崇“中美台等边三角平衡大国关系”,执行的也是“亲美不反中”平衡路线。
在经过陈水扁、布什时期台美关系八年空转后,马英九以恢复台美关系为首要任务,重建与美国政府、国会、军方、智库广博深远的人际网络,以及与美沟通密道,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6月,马英九在萨尔瓦多国宴上,“巧遇”美国务卿希拉里,两人握手寒暄,并同桌共餐。这是台美断交30年来,美国国务卿首次在公开场合与台湾领导人主动交流,并允许媒体拍照报道。台岛内民意大振,认为这是台美关系的实质性突破。在与希拉里极其短暂的对话中,马英九对美国在两岸事务上的“帮忙”表示感谢,并强调在和大陆的关系上会尽可能保持平稳。可见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始终以美国政府的意见为依归,过去两岸外交战方酣时的术语“台北通往北京最短距离是通过华盛顿”,依然没有随着两岸的靠近而过时。
4.奥巴马政府对华经济上热络、政治上保守,在台海问题上让步空间有限
奥巴马政府是第一届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中国势均力敌地位的美国政府,这种势均力敌不仅体现在全球战略层面,更体现在经济层面。金融危机促使奥巴马政府将维护和发展中美经济关系放在了首要位置,中美安全、经济合作成为中美关系新的战略基础。“奥巴马政府把中国看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而不是问题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从双方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以及奥巴马在伦敦会晤后的记者会上表示“坚信中美关系现在非常强劲,而且今后将更加使之强劲”可看出,“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延续了小布什务实外交轨道,正在向新层次发展”。
但中美关系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双方远未建立战略互信,一切可能造成中美冲突的潜在因素依然存在。海峡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和平发展”的现状,以及中美两国更全面紧密的合作,使奥巴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处于超脱位置,但超脱不等同于放手。台湾是美国的传统战略利益,美挟台湾自重、以台制中的策略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不会改变,其在台海问题上对中国的让步空间有限,在相关的政治表态上仍然坚持“寸土必争”、“字斟句酌”的局面。
未来奥巴马政府介入台海局势的
“非对抗性”策略
“奥巴马政府主张美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外交,而不是军事”,“非对抗性”将是其处理台海问题的主要特点。
1.将南海问题与台海问题进行战略捆绑
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有三条岛链,“第一岛链”由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等地的驻军和基地组成,是美国和日韩等国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美国链式部署中最严密的一条线。台湾和南海上的几个群岛,正是突破这个岛链的关键节点。如果中国在此节点上取得优势,将突破美国对华封锁的“第一岛链”。
从国务卿希拉里首次出访选择亚洲,以及美国第一次任命了驻东盟大使来看,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比布什时期更加精巧慎重。有迹象显示,为巩固“第一岛链”,奥巴马政府将南海和台海进行战略捆绑。2009年3月,中美因美“无暇”号探测船在南海发生对峙;6月,正在南海参加东南亚国家联合军演的美国驱逐舰“约翰·麦凯恩”号,与中国潜艇发生拖曳声纳阵列碰撞,这些事件的本质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和防范。美研究海洋专属经济区争端和军事活动的专家乔恩·范·戴克认为,美国在南海的侦察活动与台湾问题密切相关。若中国大陆攻击台湾,“无暇”号此类潜艇的侦测能力将起到关键作用,美国可以借此来进行反潜作战。4月中旬,美国防部任命现任海军作战部副部长帕特里克·沃尔什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太平洋舰队规模庞大,辖区广泛,与中国有着广泛而直接的接触。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开始,几乎每次中美海上摩擦都与太平洋舰队有关。美国防部任命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帕特里克·沃尔什出任舰队司令,无疑是在南海布下一个未雨绸缪的战局。
2.利用岛内政党的媚美心态调控台当局两岸政策
在台湾岛内,蓝、绿阵营在“统独”、“本土化”上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执政党的两岸政策也随之反复多变。但台湾的对美政策始终没有随着政党轮替而发生大幅转变。无论国民党或民进党执政,都把争取美国的支持和认可作为“外交”政策的重心。美国政府也一直扮演着台湾大“家长”的角色,利用蓝营、绿营之间的相互制衡,实现其在美台战略利益上的最大化。
马英九留美多年,其政治理念深受美式文化的影响,是目前台湾当局中最具代表性的亲美派政治人物。在2008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就旗帜鲜明地将加强台美关系作为其任内的重要任务。马英九上台后,一直信奉“政治继现、经济靠中、安全依美”战略,其改善两岸关系的目的:一是利用大陆的经济实力协助台湾走出经济困境;二是取得美国对其“和平制造者”身份的认可与肯定,使美台关系更上层楼。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马英九很快发出贺信,表示期待与其“增进了解、合作和信任”。马英九当局誓与美国建立“没有意外的”台美关系的急迫态度,符合美国的意愿与战略利益,美国不担心台当局在“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下,与大陆走向统一。
作为马英九当局强大的反对力量,“台独”势力在台湾萌芽,却是在美国土壤上、在美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从“台独势力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美政府用来制肘国民党当局的重要工具。“台独”势力长期以美国在台利益代言人自居,在两岸关系日益和睦的形势下,民进党及“台独”势力鼓吹“美国担心台湾太贴近大陆”等言论,并向美国告洋状,大肆攻击马英九“亲中、媚共、卖台、叛国”,遭到奥巴马政府官员的否定。但不排除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美国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已经溢出其掌控时,一方面通过固有管道向马英九当局施压,一方面利用“台独”势力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为两岸利好政策制造障碍。
3.扩大两岸结构性矛盾,延缓两岸和平进程
马英九政府上台后,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然而实则上“外弛内张”。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当所有的问题触及到本质时,大陆面对的仍是美台颇具战略默契的联手。两岸互动不断升级后,两岸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必然逐渐显现,这无疑给奥巴马政府未来插手两岸事务提供了机会和机遇。这些结构性矛盾体现在:
(1)双方的“主权”争议。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并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大陆对“一中共表”的最新注解。而从马英九的多次谈话,可看出他仍然坚持“捍卫中华民国主权地位”
的强硬立场。2009年4月,马英九提出“新地理思维”,表示:“两岸关系在新的地理观中有其特殊的地位”。马英九以“地理观”取代“历史观”,蕴涵着切断与大陆在历史上的血肉联系,以对等的区域国家概念处理两岸关系的设想。
(2)在台湾“国际空间”上存在分歧。马英九上台后,提出“活路外交”政策,对大陆则打出“外交休兵”的旗帜。这招曲线救国之策既使台湾保住了已有的邦交国,又有了向大陆索要国际空间、加入国际组织的正当理由。在4月与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召开的视讯会议上,马英九明确提出“台湾‘国际空间的追求是‘活路外交的重点”。“外交休兵”虽然符合大陆以和促统的大战略,但它的实际运作则可能给大陆制造更多难题。
(3)日益强烈的台湾意识。台湾正处于“强社会,弱政府”的发展阶段,民意的流向往往左右政府的政治决策。为争取台湾民意,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正面肯定了“台湾意识”的存在。“台湾意识”虽然并不等同于“台独意识”,但过于强调台湾的主体性,轻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无疑将成为两岸统一进程中的障碍。美国《时代》周刊网站4月17日报道,“据3月份的一项民调显示,台湾仅有5%的人支持两岸统一,20%的人希望促成台独”。奥巴马政府正是看到岛内支持统一的民意占绝少数的现状,故多次强调民意在解决台海问题中的重要性,企图以“民意”来制肘两岸的统一步伐。奥巴马曾指出,“解决台海僵局的方式要为两岸人民所同意”。“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在2009年3月与马英九会面时表示,两岸任何解决方案“都要基于两岸人民的意志,特别是台湾人民的意志”。台湾岛内政治的多元性和民意的活跃性,再加上美国政府的强硬干涉,决定了两岸政治接近的进程比其他领域内的接近历时要长,也更坎坷。
(4)意识形态上的认知差异。2008年5月马英九当选后,美时任总统布什在贺信中,盛赞台湾是“亚洲民主的灯塔”。马英九也一直以此自诩。2009年5月,马英九在出席“纪念五四9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表示,相信“自由、民主、人权未来仍然会成为两岸人民对话的共同语言”。这与美国政府在大陆“民主化”、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上的过分关注,有异曲同工之处,是美式民主观念在台海地区的延伸和具体化。“奥巴马外交不是放弃民主,而是将‘民主的理念巧妙地融入了‘发展这一理念中”。不排除未来奥巴马政府在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台湾“民主灯塔”的效应,挑起两岸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扩大阻碍两岸和解的裂痕。
4.通过日本使用阴招分化两岸
台湾在二战前曾是日本的殖民地,战后在美国的强力介入主导下,根据1951年签署的《旧金山和约》、1952年签署的《台日和约》,日本“放弃”台湾主权。但美、日政府却利用“和约”中未明确台湾“主权”归属,炮制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地位未定论”不仅成为“台独”分子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成为杜鲁门总统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政府策划“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活动的理论、法律工具。
“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日本也大行其道。许多政客骨子里仍将台湾当成“无主之地”,以“前宗主国”自居。日本本着“零和对立”的观念,一直没有停止使用阴招分化两岸。2009年5月,日本驻台代表斋藤正树在一次演讲中,公然宣扬“台湾未定论”。他声称,“台湾是否作为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或都皆不隶属,暂时无法得到确定,有待解决”。尽管斋藤的言论遭到台当局的严厉抗议,但日本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回应仍在混淆视听,称“有关台湾的法律地位,日本政府不持任何立场”。斋藤一席具有谋略性和暗示性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政府的观点:“在发展两岸关系时,台北当局需顾全相对重要之日台和美台关系,以及美日两国之利益。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盟友,美在必要时可能会借助日本使用的阴招,达到其保持“两岸分治”的目的。
未来奥巴马政府介入台湾问题的
潜在手段
从奥巴马政府官员的一些言论来看,“奥巴马政府已清楚向外界表明了其要介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烈企图心”。美国从事台海局势研究的学者大多认为,奥巴马政府将密切关注两岸互动,并在需要时适时出手。在中美关系日益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不可能在台海问题上明目张胆地与中国“唱对台戏”,未来可能通过一些潜在手段干涉台湾问题,不会让台湾过度靠近大陆。
1.强化美台政治关系
美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后,蒋经国当局对美采取“现实派”主张,即注意不使美国政府为难,从各方面展开攻势,加强同美国的实质联系,继续通过舆论和国会影响美国政策。在马英九时代,美台“实质”关系得到延续和发展。
首先,奥巴马政府与马英九当局对话的渠道更畅通。奥巴马与马英九同为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校友”,虽然不能直接会面,但已通过信函往来建立了某种联系。奥巴马当选后,马英九立刻委派其亲信张良任火速赶往美国,拜会奥巴马班子成员,为奥巴马和马英九搭建沟通管道。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美国联邦众议院“国会台湾联机”共同主席迪林肯等人先后访问台湾,对马英九加强台美关系的要求,都有正面积极的回应。奥巴马执政团队的希拉里、史坦伯格等人都曾访问过台湾,与台湾政界、学界有一定的渊源。
其次,奥巴马政府与马英九当局联系的人脉更直接。在奥巴马内阁中,几个举足轻重的大员都与台湾有着独特的人脉关联。副总统拜登是“与台湾关系法”的起草人之一,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时,曾访问台湾;内阁秘书卢沛宁是奥巴马的核心幕僚,其父母均来自台湾,外祖父王任远于上世纪60年代曾任台湾的“司法行政部长”、国民党中央政策会秘书长。卢沛宁将可能成为未来奥巴马与马英九之间的“传声筒”。此外,据台湾媒体报道,马英九有三部“传真机”直通奥巴马当局,马英九能成功摆脱“绿卡风波”的困扰,以及能在萨尔瓦多与希拉里会晤,都得益于这些人脉的精心策划和铺排。
第三,影响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智库如:CSIS、卡内基基金会、兰德公司等,与台湾沟通的频率更密集。智库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决策的“外脑”、学界与政界交流的旋转门,马英九上台后,非常注重对美国开展“智库外交”,仅在2009年4月份,双方就举办了两场“美台关系”大型研讨会。马英九亲自出席研讨会并发表演说,希望通过交流影响美国政策,为台湾利益服务。
美国在提升美台实质关系方面将有新动向。据《台北时报》4月16日报道,美国国务院与美军陆战队开会讨论,考虑未来派陆战队员进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在内湖的新址。如果此事成真,表示美方间接承认台湾“主权”,把AIT视为驻外大使馆,是美国领土主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