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辉
基金专户理财曾经让很多人期待,但是5000万元的门槛又让普通投资者望尘莫及。
6月1日起,只要手持100万现金,就可以享受基金公司专户理财待遇了。中国证监会批准基金开闸“一对多”,专户投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
有多少人能享受得起专户理财服务呢?据估算,2009年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人群就有32万人,可投资资产的总规模在9万亿元左右,如果以此次“一对多”的门槛100万元计算,人数和规模总量将更惊人。
基金“一对多”的开闸,使高端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除了私募基金和信托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
不过也有人担心,由于基金公司可以对投资收益分成20%,具有很大的诱惑性,专户理财有可能会助长“老鼠仓”行为,用其它普通基金账户的资金来“抬轿子”,从而向“一对多”理财账户进行利益输送,损失普通基民的利益来换取专户理财的业绩。
基金开闸“一对多”,真的会打开理财市场的潘多拉盒子吗?
“一对多”引发遐想
业界关注已久的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6月1日正式开闸。
中国证监会5月12日颁布《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对基金公司开展“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单个资产管理计划的委托人人数不得超过200人,且客户委托的初始资产合计不得低于5000万元,但投资越点已经降低到100万元。
“听说基金专户理财的门槛要降到50万?”其实早在今年3月,老家浙江多位小企业主就已经得到信息,向记者打听详细情况,并跃跃欲试。
这之前,证监会规定的“一对一”专户理财每笔业务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是这些中小企业主们离5000万元为起点的基金专户还有些距离。他们普遍都想把钱交给专业的机构打理,不过市场上理财机构、产品不胜枚举,要挑准人并托付这笔资金,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一位朋友,已经买过两只私募基金,有一只业绩不错,另一只业绩很不理想。
对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的推出,他们非常高兴一位买过很多基金的黄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专户就像公募里的私募,业绩肯定会比普通基金好。在她看来,一些基金公司把明星基金经理都抽调来做专户理财了,业绩肯定错不了。她还给记者举例论证说,去年股票型基金亏了那么多,但是易方达基金公司的专户都实现了赢利,专户更值得“信赖”——万一亏损了,不还是有公募基金可以“帮一把”吗?
尽管他们“帮一把”的想法比较幼稚,但代表了很多投资人的心态。据说,一些私募基金都开始准备把自己的一些钱“化装”进入基金“一对多”理财账户,
在更多的理性投资者看来,基金专户理财的魅力在于“多元化的投资手段,一对一的个性服务,追求绝对回报的投资理念”。在他们的眼里,专户理财最大优点是具有灵活的特性,不必固守投资的仓位底线,如果遇到2008年那样的大跌,大可以空仓而不必像股票型基基金那样死守仓位而承受亏损。另外,进行一对一沟通,并定期提供资讯,如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也可以得到基金公司修改投资疗案的建议。这些,都是投资一般基金时所不能享受到的服务。
参与门槛大大降低
基金专户曾经让很多人期待,但是5000万的门槛让投资者望尘莫及。
春节期问,将开通“一划多”的消息传出后,有一种说法是投资起点为50万元。虽然最终的《通知》规定,投资者参与单个资产管理计划的最低金额为100万元,但是投资者参与门槛还是已经大大降低。
对众多有企业理财意识,但是钱又够不上5000万专户级别的投资者来说,之前私募基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如今,这个选择又增加了一个。由此,很多人认为,基金“一对多”业务的推出,可能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私募基金。因此,在春节期间《征求意见稿》下发之时,就已经引起议论纷纷,一些人认为这是断了私募活路。
这也难怪,“百万”级别的理财领域,过去一直是阳光私募、信托、私人银行的“势力范围”,目前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的阳光私募门槛基本都是100万元。这些投资者,很可能会转身投靠投研能力更强的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
不过,更多的私募基金对留住客户还是比较乐观。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表示,私募行业不会受到太大冲击。他甚至认为,由于公募与私募机制的不同,公募基金“一对多”产品很难有大的作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私募依然有自己“体制灵活、决策快、个股深度跟踪、投资者沟通服务更好”的优势,因此不可能被断了活路。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还认为,“一对多”的推出对目前的阳光私募而言,多了一个重量级的竞争者:公募的平台普遍比私募有优势,也一定会分流部分投资者。对投资人而言,“一对多”专户的推出,丰富了证券类投资基金的产品线,让投资人在目前以信托方式发行的阳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之外,有了一个新产品类别可供选择。
有多少人能享受得起“一对多”
“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公募基金管理的理财账户已经完成布钱。从普通基金的“一对N”共同账户,到“一对多”的集合账户,再到“一对一”的特别账户,基金公司的理财账户已经完整覆盖有证券投资需求的投资者,管理层对公募基金发展的扶持意图一览无疑。
但有多少人买得起基金公司的“一对多”理财产品呢?有基金公司估算,2009年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人群约有32万人,可投资资产的总规模在9万亿元左右,如果以此次“一对多”的门槛100万元计算,则人数和规模总量将更惊人。
在不少投资者跃跃欲试的同时,基金公司更是摩拳擦掌,展开了专户理财“暗战”。证监会首次批准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资格是在2008年2月,共有易方达、南方、鹏华、国泰、中海、汇添富、嘉实、工银瑞信与诺安等9家基金公司获准开展专户理财业务,至2009年1月拥有专户理财资格的基金公司已经有30多家,日前多家公司已经在积极准备产品,以便报备证监会。
有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获批专户资格的30余家基金公司共签署专户合同约50亿元,但最终到账款项不足一半。2008年公募基金的专户理财业务出师不利,除了市场不好的因素外,如何说服人某人或者某个公司把5000万以上的财富交给自己管理,被证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基金公司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自己公司的专户理财营销队伍,还亟待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纷纷把“一对多”看成是自已新的利润增长点,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去准备。而且,在“一对多”的营销渠道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再次想到了银行。
只是,这次基金公司瞄准的是银行里
的私人银行客户。
一位基金人士表示,目前私人银行沉淀了大量的客户,由于自身坪财能力有限,银行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合适的产品,而基金“一对多”恰好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基金公司可以借助与私人银行合作等方式将其高端理财业务做大,私人银行可以通过与基金“一对多”理财业务合作满足客户需求,对双方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这显然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市场。据悉,仅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一家,已经与多家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深度合作而且很快就会有多单业务落实。
优秀人才纷纷流向专户
不过,基金专户的发展,对普通基民来说,未必是好事。
今年年初,在不少基民“深度受伤”的背景下,易方达等基金公司纷纷宣称,旗下专户理财账户投资收益实现了正回报。此事引起了广泛争议:基金公司是不是把最好的人才都筹集到专户理财去了?
争议并不是没有来由。目前专户业务开展得最好的易方达基金公司,是争议的焦点。2007年12月28日,易方达基金公司公告,旗下6只基金将调整5名基金经理,其中包括旗舰产品易方达策略成长、易方达深证100ETF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坚、马骏等。作为在牛熊市鄙为投资者赚钱的明星经理,肖坚的市场影响力毋庸置疑。
市场人士当时就提出质疑,易方达如此大规模的基金经理变动,是否会引起公募基金的业绩波动?事实印证了这种担忧。曾经业绩领先易方达基金公司,今年以来的旗下大部分基金业绩均非常落后。批评者认为,公募基金经理向专户理财领域倾斜,难免会给原本就紧缺的公募基金人才造成不小的压力,导致业绩落后。
除了易方达易基策略原基金经理肖坚,南方高增长基金经理吕一凡、广发策略优选基金经理何震等人,也纷纷转投专户理财门下。
一位基金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开玩笑说,王亚伟其实最应该去做专户理财,他个人能力很强,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长期封闭,如果改成专户理财、就可以不用公开信息少受外界质疑,基金公司也能多赚很多钱。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则指出,抽调优秀的基金经理去负责专户理财,这对原先看人投资基金的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如何防止利益输送?
基金公司为何会向专户倾斜,把优秀人才和资源都配向专户?
一位业内人士揭开了其中的秘密:按照规定,专户理财管理费率理论上不能低于0.9%,但是资产管理人的业绩报酬的提取比例最高可以达到基金净收益的20%。
可别小看这20%,这里可以算一笔账。如果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一只30亿元股票型基金的话,它年收益最多4500万元。如果基金管理公司同时拥有类似专户资产规模的话,在2006年、2007年的市场环境下,上述规模专户理财的收益可能超过5亿元,基本收益可能增加10倍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各基金公司优势资源向专户理财倾斜也就不难理解了。
热门电视剧《潜伏》刚刚播完。业内人士担心,20%提成具有很大的诱惑性,基金“一对多”会否也像《潜伏》一样,成为一颗隐藏着的定时炸弹。人们担忧,专户理财有可能会助长“老鼠仓”行为的出现,因为公募基金不仅掌握庞大的资金,而且还有很多的市场信息,如果用公募基金的资金来为专户理财“抬轿子”搞利益输送,这将直接牺牲普通基民的利益。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曾经多次撰文激烈反对开通基金专户。他甚至危言耸听地说“专户理财或将毁灭公募基金”。在王群航看来,作为享有至高谈判权、话语权的大客户,当然就会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投资市场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范围内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提高自身的收益。在专户理财“一对多”业务开闸后,如果以私募基金的形式去发展,将无法完全避免基金公司利益输送的情况出现。
对此说法基金公司并不认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家基金公司不断强调,专户的投资团队与普通公募基金的投资团队是分开的,因此不会出现利益输送的问题。再者,基金经理也要有业绩,他们不可能愿意被当一个垫背的。
工银瑞信郭小莲认为,外界可能会怀疑利益输送,但公募的业绩是企业形象,并不会为了专户业绩而损伤共同基金账户利益。而且,基金经理在投资上有其本身决策的自由度,尽管可能拥有相同的股票权,但投资是完全独立与分开的。
其实,即使撇开利益输送假说不谈,如何协调、兼顾基金专户和共同账户的利益,显然已经是摆在基金公司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