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的主要矛盾

2009-08-02 06:37陈文豪
理论观察 2009年5期

陈文豪

[摘要]随着校园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大学生既要学会适应校园环境,也要适应社会环境,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质,这一适应过程不同程度的存在矛盾,其主要矛盾表现为单一适应与多样适应的矛盾、自发适应与自觉适应的矛盾、生存适应与发展适应的矛盾。而所有矛盾根源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单一与多样;自发与自觉;生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33-02

每个人需要面对的环境都是多元的、立体的,但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范围又相对集中、平面,在大学校园,最终需要面对的环境(即社会环境)和主要面对的环境(学校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是相对简单的,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是艰难而复杂的,由此,产生了种种适应矛盾。

一、单一适应与综合适应的矛盾

大学生首先面对的是单一适应和综合适应的矛盾。单一适应是指将单一的人生目标作为适应的主要内容。一旦目标和内容增加了,就显得力不从心。综合适应是指能够认识、把握和适应综合的目标和内容。简言之,单一适应和综合适应就是适应的简单与复杂的区别。从现实来看,校园生活是相对单一的,社会生活是相对复杂的。一些习惯于简单校园生活的大学生一旦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后,就显得茫然失措。单一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目标的单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活相对中学生活而言,学习内容丰富了许多,学习范围也从书本走向了生活。可是,一些同学依然受到中学生活方式惯性的影响,习惯于简单的生活目标。把丰富的生活内容简单化为学业和学习,在学习学业中把学习成绩作为重中之重。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信条,不关心集体活动,不重视担当学习之外的其他事物,不重视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单一的生活目标造就的必然是单一的人,这样的人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在学习上,从一门考试到另一门考试,没有时间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内容。只要考试通过了,资格证拿到了,任务也就完成了。

其次,人际关系的单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大学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圈子,这个圈子里主要面对的人群是老师和同学。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身份对等、知识层次相当的交往,这样的交往有充分的对话空间,不会有太大的阻碍,相同年龄、相同教育背景的同学之间通常有一样兴趣、想法和关注点,这为同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同时,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会有太多的利益接触,这样的交往是比较单纯的。而社会交往与学校交往有很大的不同。在工作单位,一个人作为企业组织中的一员,会有上司、同事、下属、客户、业务往来对象等各种身份的人的存在,若随性而为。便有可能会损坏单位形象、破坏集体利益,进而影响到个人的事业发展。这对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再者,责任担当的单一。责任意识一直是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潜在力量和人才资源,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虽然大学教育一直提倡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这种责任感的培养多是从理论方面着手,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多。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无偿的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无条件的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一些大学生只知道应该负责,而不懂得如何负责,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因此,当全社会都在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负责的时候,他们甚至连对自己负责的承诺都忘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证明了大学生的群体意识里没有深深的烙上责任二字,没有时刻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国家对自己的栽培,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更是把这一切抛在脑后,用决绝的方式逃避现实。

二、自发适应与自觉适应的矛盾

自发行为是指人们未认识、未掌握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因此,自发适应是一种被动的适应状态,通常是在适应过程受阻之后做出的协调和改变,可以说是一种事后适应。而自覺适应是指在预料到周围环境会发生变化或者认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将会产生不协调的时候,对自身的调整或者对环境的改变,也可称之为事前适应。自发是自觉的前提,任何事情都是先有自发,后有自觉,白发是遵循本能的路径,而自觉是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第一,认识的自发和自觉。认识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自发的认识常常是无意识的印在脑海里的客观形象,这种认识往往缺乏反复的推敲和严密的论证,因此是一种“浅”认识。首先是对学习的认识。很多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学习过程,却仍然处于自发学习的状态。在老师的灌输之下接收知识,这固然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但更是因为许多学生早已习惯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对职业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很少,绝大多数学生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有职业意识,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并没有把职业需求贯穿其中。从而导致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学知识与所需知识的巨大出入,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再学。

第二,选择的自发和自觉。当代大学生不会自己做选择,这是许多人对大学生的总体感觉。若干年前,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从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到一二九运动促成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大学生改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每当社会危亡或民族危难的时刻,大学生总能毅然决然的站出来,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彼时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和社会的领军者,是广大民众心中的希望。然而,大学生的这种自主选择意识,正在群体性的退化和消失。当今大学生较之于以往大学生对事的成熟与果敢、坚毅与镇定,更多的是而临选择的茫然与无助、彷徨与依赖。不知所选,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环境优越的大学生),其成长过程一路有人保驾护航,读中学由父母选学校、考大学有父母选专业,缺乏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没有经历过心理上的断乳期。

第三,行为的自发和自觉。行为的自发与自觉是认识自发、自觉在实践中的表现,大学生行为自发的主要表现是从众和跟风行为。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大学生因为受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表现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对新思想、新观念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并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在群体中的地位,在意别人的看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彼此都遵从的默契,他们的行为、情感和认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很多大学生为了不被孤立在群体之外,或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之中,往往会选择跟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而跟风是指突然流行起某样东西时,自己没有或缺少主见,不经过仔细思考,盲目跟随潮流参与、模仿等行为。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征和流行文化的转瞬即逝,使大学生害怕自己在流行文化时尚的世界里落伍,得不到朋辈群体的认可,因此更多的关注其外表的独特和新奇,而并不注重其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追求的是感官享受乃至刺激而不是美的陶冶。

三、生存适应与发展适应的矛盾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永恒命题。生存是一个变化的历史概念,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同生存的内容也有不同。在蛮荒时期或革命战争年代,生存就是活下来。而在物质生活条件发达的当今社会。生存不仅仅是存活,更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活,不仅仅是为衣食住行活着,而是为更高的精神追求活着。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阳光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活下来已经不再是其生存的要义。但是,怎么活,活的方式、活的意义是他们生存状态中不断追问的内容。在这里,生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性生存和精神性生存。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改变以往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利益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这必然会促使大学生更加关心自身的利益和将来的发展,增强了大学生积极进取和完善自我的紧迫感。同时,一些大学生的义利观由此发生了偏差,急功近利、轻视德行、贪图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等倾向。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等条件是否舒适,待遇是否丰厚。理想中的就业去向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而“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倡导和呼声虽然在大学生心目中有非常高尚的地位,但而对现实,很多学生仍然做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说明物质性生存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第一位的生存需要。

人生目标追求的物欲化,使大学生的精神生存变得片面化。不少大学生在盲目追逐幸福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生命本身的意義,把生存的条件等同于生活,把物质的享受等同于生活的享受,停滞于稍纵即逝的兴奋和快乐,流连于物质层面的充实和满足,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精神生存的质量也不断下降。郑永廷教授把这种精神的空虚精辟的概括为三个不知,即不知所解,不知所需和不知所向。所谓不知所解,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不清楚这个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缺乏对社会生活和生命意义的追问,被世事的浮华蒙蔽了双眼,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动力和勇气。不知所需,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没有确定的目标,不知道自身的需要,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道路,而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没有独立思考和自己做主的能力。不知所向,是指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世界没有理想的支撑,没有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感到迷茫和困惑,没有精神依靠,容易受到他人意志的影响,没有可以坚守的信念。

在今天,生存和发展已经交织在一起,不是单纯的生存或发展。有了好的生存条件做基础,可以使人们更好的发展,而好的发展,又能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生存是发展的前提,无法生存就无所谓发展,而发展的困境也可能会给人以莫大的压力,甚至放弃生存的权利。大学生只有学会发展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品性,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孙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