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存强 郁大海 支秋霞
[摘要]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制约我国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普遍较低,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法制观念普遍不高,文化生活单调,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文化设施的落后和文化建设的经费短缺等。我们要从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农村女性法律知识的宣传和丰富农村女性的文化生活等方面来改变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女性;文化贫困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08-02
1引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困扰着各国政府、学者的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贫困看作自然环境的产物,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经济问题,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发展、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因而,他们从不同方面对贫困进行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分析。过分倚重物质或经济、技术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忽视一些更为内在的因素的潜在影响,例如,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或思想等文化因素的作用。实际上·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贫困与其说是物质的贫困,不如说是文化的贫困。文化贫困的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文化贫困还是对贫困的一种适應,久之,则进一步形成贫困文化,它是贫困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贫困文化通过无所不在的途径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使人们的思维、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都打上它特有的印记,并逐渐强化。
经验表明,妇女较之男性往往更加贫困,即贫民中大多数是女性,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尤为突出,而女性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是女性的文化贫困。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相对于农村男性群体的事实存在,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指这一特殊群体或个人在知识水平、科技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主体性、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趋势上落后于当代男性群体的综合发展状态。在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和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实现了文化的翻身,然后才能占领经济乃至政治制高点。没有文化的觉醒,就没有经济的觉醒,就没有人格的觉醒,也就没有政治的觉醒。只有消除女性文化贫困,才能真正把农村女性和男性一样视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实现,才能保障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2现代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现象尤为突出。中国是农业大国,8亿农村人口中女性占41.56%,她们的文化贫困对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还直接影响了她们家庭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影响下一代的培养,影响家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
2.1农村女性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女性化的趋势,但是我国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男性,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一是文化程度低,农村妇女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还很大。二是科技知识少,在农业生产领域,大部分没有接受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差。三是接受新知识慢,由于受过去知识、经验、传统习惯的制约,农村女性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徘徊犹豫,墨守陈规。
2.2农村女性人文素养和情操境界不高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情操是指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兴趣爱好等精神状态。人文素养和情操境界的高低和文化水平一般来说成正相关关系,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农村女性人文素养和情操境界普遍不高。
2.2.1狭隘的个人利益观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生活对农村妇女影响至深,狭隘的个人利益观念挥之不去。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个人主义及私有观念在中国开始蔓延,影响到了中国农民,当然也影响到了农村女性。部分农村女性缺乏公民意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摆不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在利益面前只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思想膨胀。“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行径表明其思想道德境界不高、小农意识强烈。这种狭隘的个人利益观也渗透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女性为了个人利益舍弃应有的传统道德。使婆媳关系紧张,农村女性不愿意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发生。
2.2.2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的守常观
所谓“守常”就是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守常观的核心表现是社会参考系过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即不愿意与社会上地位、阶层较高的人比较。当说及富裕者的生活时,她们则会说:“人比人气死人,我们怎么能和他们比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得到强化。其中涌现了不少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优秀农村妇女典范,她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妇女思想仍然相对保守、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尚未完全挣脱传统的性别枷锁。在思想意识上,有一部分妇女缺乏理想和追求,不思进取,思想停留在“满足温饱,吃穿不愁,围着灶台、丈夫、儿女转”的状态;在政治意识上,参政意识、社会责任感缺乏,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在经济意识上,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村妇女缺乏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精神,不想或不敢投身高新农业技术产业中,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意识不够强,不敢冒风险,不敢创大业、致大富。
2.2.3非理性的消费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农村女性十分注重节俭,舍不得吃好的、穿好的,也因为害怕风险不敢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性投资。但是遇到婚丧嫁娶,却舍得花钱。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观集中表现在把十几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全用在婚丧嫁娶上,迅速消费掉。农村母亲,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所以子女结婚的事就等于是她们的大事,此时她们便会非理性地,给子女提供一切最好的条件,甚至是超出能力范围。如大张旗鼓地办婚宴、讲排场,常常会出现“儿子结婚,老子发昏”的局面。非理性消费观还体现在她们愚昧地把钱花在赌博、送礼、算命、修坟、请巫婆、请鬼神等活动上。归根到底这是贫困文化导致的结果,不懂得理性理财和资本运营,让贫困生活循环往复。
2.2.4听天由命迷信鬼神的人生观
在我国,封建迷信主要是指那些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利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巫术,进行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如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
字算命、看风水等等。这类封建迷信活动损害群众身心健康,并且进一步固化了农村女性的听天由命的人生观,把命运不是交给自己,而是交给鬼神。在农村的女性中,宿命论思想较有市场。某些农村女性,其丈夫在外做生意,她们则在家烧香求神,参与看风水、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为的是保佑其丈夫财源滚滚、平平安安。有的妇女身体不舒服,会产生居住环境风水不佳的直觉,把希望寄托在巫婆神汉或者风水先生上。当境遇不顺时,心情郁闷,归咎于命运不佳,而不是把命运交给自己,不去想办法改变现状。
2.3农村女性心理素质不高
由于文化水平的制约,农村女性的心理素质普遍低于男性和城市女性。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30.5人,农村男性为10万人中23.67人,而每10万名城市女性中的自杀者为7.03人,每10万名城市男性中只有6.45名自杀者。农村女性的自杀率远远高于其它人群,除了社会因素外,心理素质问题比其他人群较为严重。
2.3.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就是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情感体验。中国农村妇女由于受封建思想余毒的影响,不少人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不敢做强者,缺少进取精神。从农村女性日常生活看,“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贵女贱”、“男左女右”、“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男权文化印记影响着她们。这些文化印记把女性牢牢捆绑在男性附庸和社会次等级位置上,正是在这种“文化级差”中,妇女的活动和作用被限制在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之外,农村女性参与公共生活的不足,导致其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加重了自卑心理。
2.3.2依賴心理
农村女性的依赖心理表现为自立自强精神缺乏,农村女性的依赖心理表现为生活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依赖,而思想上的依赖性更具有持久性。虽然当代农村女性对男子生活上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但心理上的依赖在潜意识里仍然根深蒂固。在家庭生活上,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村妇女仍然把人生理想、个人幸福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识,缺乏独立开辟事业的精神,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2.3.3意志薄弱
农村女性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业,需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因为,在成才的道路上,农村女性的确有许多特殊的困难。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是阻碍农村女性献身事业的三大关卡。现实生活中,农村女性意志比较薄弱,常常因为意志薄弱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夫妻吵架或不和、亲属生病或死亡、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的矛盾、恋爱或婚姻问题等等原因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意志薄弱的农村女性往往就会选择自杀来解脱自己。
2.4农村女性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农村女性文化水平制约,她们学法用法动力不足,总体上来说农村女性法律意识不强,当自己的权益(比如土地承包权、受教育权利和财产继承权)被侵害时,第一时间想到使用法律武器的很少,不是屈从于农村不合理的安排,就是寄托于各种人情关系。在家庭暴力事件中,受害女性,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认为这是“家庭琐事”而默默承受;甚至有些女性为了防止流言蜚语和维护面子,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还故意去掩饰家庭暴力遭遇。在社会上,受到性暴力侵犯的女性,因为性格怯弱、看重名誉、法律意识低、证据意识不强等,使得性暴力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5农村女性文化生活较单调
农村的文化设施严重不足,村里又很少组织公益文化活动,再加上农村女性的超负荷劳动,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参加文化活动,使农村女性缺乏文化品位。封建迷信、装神弄鬼、宗族聚会、婚丧嫁娶等一些习以为常或约定俗成的贫困文化却从负面影响着农村女性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虽然电视比较普及,但女性在欣赏电视节目的时候多注重故事的情节,不注重精神文化内涵,看不懂或很少看其它知识性、科技性节目。日常文化体闲方式的选择性虽然增加,但是妇女闲暇文化生活品位不高。闲暇生活以消遣型活动为主,发展型活动极少;闲暇生活圈狭窄,主要局限在私域;妇女参与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少,闲暇生活的公共性缺失;农村妇女的闲暇生活缺乏引导,休闲异化问题突出;妇女开始追求新型的休闲方式,但推动妇女闲暇生活转型的力量还不强。
3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成因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旧社会遗留的性别不平等观念、物质贫困、教育科学文化不发达等因素,也有长期的小农社会影响以及建国以后的城乡二元格局的原因,农村女性被封闭在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常识、经验的状态中,凭借着既定的模式过着一种相同或者说是变化很小的生活。
3.1陈旧观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观念对女子的地位轻视,使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少于男性,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造成了深刻影响。在现代农村家庭分工中,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农活、副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都压在农村女性身上。女性付出的劳动琐碎繁杂,价值却不被充分肯定,以致她们辛勤的工作不能成为创造自我解放的前提,反而成为束缚自我发展的羁绊。妇女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没有闲暇时间接受教育和继续教育;使文化贫困加剧。女性要想获得成功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是造成妇女文化贫困的直接原因之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思想在农村仍然很有影响,传统观念怕女人成为女强人,地位高于男性。农村男婚女嫁的婚姻形式,意味着女儿出嫁就成了男方家的人,女孩受教育的回报,往往是婆家受益。因此,女孩教育的投资对家庭而言,是没有回报的纯消费行为,这就影响了家庭对投资女孩教育的积极性。相当部分的农村父母都认为女儿读书没用,当家庭经济不足以供子女上学时,他们往往是牺牲女儿的受教育机会,让儿子继续读书,这种对女性性别的歧视是营造女性平等地接受教育机会的巨大障碍。
3.2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从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教育的师资、硬件及软件和城市差距很大,农村女孩无法享受质量高的教育资源。女孩子即使上了大学,由于农村的待遇不高,大学生就业机制僵化落后,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毕业后往往选择留在城市,很少有回村奉献的,这样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带动农村女性文化素质的提高。从反映女性生活的影视作品来看,也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特色,不光写农村女性的作品比写城市女性的作品少,作品中反映的城市现代女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似乎与农村的观念格格不入,城市中的女权主义、女性的独立精神都与农村有隔膜,不能有效指引农村女性走向现代化。二元结构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经济贫困家庭对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大于男性,贫困家庭的女孩更倾向于选择“家境差,早点回来帮家里干活”,在她们本该接受教育的年龄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失去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
的机会,造成了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
3.3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纵观目前全国农村县、乡、镇、村的状况,大部分的文化设施都相当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贫困地区连影剧院、礼堂都没有。农村贫乏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造成了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首先,农村上世纪80~90年代,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较为落后是影响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九年义务教育处于低水平、不均衡发展状态,办学的基础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仅能满足最低的标准。职业教育没有特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人的继续教育不受重视,形式单一,内容空乏。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女性必定受到首要冲击。其次,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没有一个完善、健全的科技技能推广机制。再次,在日常文化生活中,没有科技文化阅览室、阅报栏、有线电视、广播,更没有针对女性特点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来对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妇女获得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机会和可能。
3.4文化经费欠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上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对农村公共文化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更没有能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明显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现象。长期以来,政府承担的那部分经费大部分用在城市。而农村以及贫困地区最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的地方,得到的经费却是最少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由农民承担。长期以来,教育经费不到位,农村里的学校大多数是靠收费来维持的,现在收费受到限制,而政府又不拿出来钱补上欠缺的部分,最后的结果是学校只好关门。由于农村文化投入欠缺,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留下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一些先进思想和主流意识在农村女性中传播较难,农村女性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不良的风气。
4解决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对策
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人手。从农村贫困女性人手,不仅要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向她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实用科技,并拓展她们的视野,输入各方面信息,同时也需要农村女性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创造农村女性的特色文化。
4.1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
国家不仅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而且要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优先对农村女性进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资。政府在增加教育经费时,应保证对农村女性教育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她们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要设立农村女性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因家庭困难而不能享受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女性,给她们以法律、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和保证。要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稳定教师队伍,举办各类诸如扫盲夜校、农村夜校等,提高农村女性整体素质。也可以由乡镇一级干部组织不定期讲座,普及法律和科普知识,妇联也可以组织不定期的妇女卫生保健讲座。每个自然村因地制宜筹建一个村民图书馆或阅览室,让村民在空闲时间读书,识字,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配套建电教室、戏场和球场、宣传栏和阅报栏。
4.2加强农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占农村人口半数的农村女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现代意识、创新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生态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协调之处。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农村女性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其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理念,培养创新意识和接受新科技、新事务的能力,才能使农村女性更好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的重任。只有在农村女性中宏扬家庭美德,农村家庭才能得到稳定幸福,农村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因此,鼓励广大农村女性树立现代家庭观念,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提高农村女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关键要靠农村的组织和干部把妇女群众组织起来,采取灵活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生活的手段,使农村女性耳濡目染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理念。除了需要一定经费的支持,也需要干部的奉献精神。
4.3加强对农村女性法律知识的宣传
政府相应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法律,坚决取缔农村巫婆神汉、风水占卜等迷信活动,以及赌博等一系列不文明的行为,优化农村小气候。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第一,采取女性乐于接受的手段或方式,如播放普法内容的电影。大力宣传土地法、合同法、继承法、婚姻法等与农村女性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她们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第二,可以借助现有的组织体系、网络体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如利用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文艺下乡,利用农村科技部门宣传农业科技信息等机会进行送法下乡活动。第三,还可以借助新闻媒体、黑板、宣传栏等阵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编写《居民守则》、《治家格言》、《文明出行》手册,在各家各户进行传阅,有效增强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文明程度。
4.4丰富农村女性的文化生活
农村基层组织要自己创造条件,开展适合农村女性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农村女性不仅成为文化活动的欣赏者,更成為参与者、交流者、创造者。政府、社会要为其创造更多交流联谊的机会,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对她们进行专项培训,鼓励她们参加一些文娱比赛;这样既可以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增强自信心,也能达到适当的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节庆日组织一些露天的歌曲晚会,由本村居民自编自演;政府“买单”给农村居民增加一些公共文化生活设施和文化产品,增进邻里感情,减少矛盾,为构建和谐的新农村起到推动作用。另外,国家的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抵制不良文化特别是低俗消遣文化对农村女性的侵蚀,多向农村传播一些鼓励女性自信、自立、自强的文化作品,比如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优秀影视作品。
[责任编辑:唐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