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环境优化的相关问题探讨

2009-08-01 07:06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投资环境优化途径

林 敏

摘要:文章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的投资环境入手,分析环境对于投资的吸引能力,侧重通过政策、经济、基础设施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改善投资环境的方法。从而达到优化海峡西岸投资环境。提高海峡西岸的引资能力,提高经营活力和经营效率,增加盈利能力。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省新一轮招商引资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海峡西岸;投资环境;优化途径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区位优势逐渐弱化

回顾历史,福建比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世界各地有800万左右闽籍华侨和华人,在港澳有80万闽籍同胞,在台湾80%的人口为闽籍台胞。独特的地缘、人文条件,又受惠于中央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得福建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对外开放大潮中得风气之先,立于改革开放的前沿:1980年,厦门与深圳等地同步设立了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与其他13个沿海城市一起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85年,国家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南部地区同时列为对外开放地区。1978-1993年的15年间福建引进外资取得骄人的业绩,开放初期,福建引进的台资占中国的比重一度高达70%,多年来一直占据着祖国大陆引进台资金额的首位,福建的投资软环境在中国属于第一梯队。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建吸引外资一路下滑,GDP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中国第1位(11.1%)退居至2001年的第18位(9.0%),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开放省份相比,福建改革开放的步伐已显迟缓,福建的投资软环境在中国已不属于第一梯队。

(二)投资回报率低,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基建后续项目储备偏少,制约国债资金投入;政府主导型投资空间有限,投资乘数效应明显递减;福建经济总量小,重点建设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发展后,进入一个平台,后续项目储备少。1999年以来在建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逐年递减。2001年11月,全省施工项目比上年同期减少374个。重大项目储备严重滞后,对社会投资的支撑力下降,直接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外资进入门槛较高。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商业指标(Doing Business Indica-tots2004)调查,中国申请新开企业需要12个程序46天,花费135美元,相当于人均收入的14.3%,最小注册资本相当于人均收入的38.6倍而中国台湾仅有8个程序48天,花费807美元,相当于人均收入的6.1%,最小注册资本相当于人均收入的2倍;美国需要5个程序4天,花费210美元。对于中国来说,让外商在华投资生产无疑比进口产品更有益,因为可以得到就业、税收、技术等更多的溢出效应。所以,进一步放松投资管制,扩大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也就成了贸易自由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贸易投资政策协调的一个基本选择。

2、外商投资地区分布和结构失衡。外商在福建的投资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5市。它们实际利用外资已占全省的92%,而内陆地区(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实际利用外资严重滞后,仅占8%。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失衡与福建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即以港、澳、台、侨投资为主)及不同地区经济基础、自然环境、人员素质的差异有较大关系。

3、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比例有待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福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占了90%以上。虽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比较有利,还可以带来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以港、澳、台中小企业投资为主,欧美跨国公司投资偏少。福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小,仅有96,36万美元,比上海、江苏平均规模低。外资主要投向于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电子、机械、信息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少,因此,外商投资对提高福建综合经济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弱一些。

4、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福建吸引外资来源结构仍然保持单一化格局。虽然来福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60个,但其主要来源于视同外资的港、台等地区。海外华侨、港、台实际投资金额占福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0%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福建的投资很少,如德国、法国等在福建实际投资金额均在1%以下。这种外资来源结构单一化的格局。使福建外资来源狭窄,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二、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环境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对台优势

1、充分发挥对台的政策优势。继续用足、用好现有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对台政策,同时探索新时期闽台经贸合作新模式。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政策,有的虽然由于“普惠制”出现有所弱化,但并未过时。如厦门杏林、海沧、福州马尾、集美4个台商投资区和两个农业合作试验区。仍然可以成为吸引积聚台资大项目的平台。还要善于利用福建可以办理台胞5年有效期出人证、新台币兑出试点等特殊政策进一步改善福建投资软环境。与此同时。福建应积极探索闽台经贸合作新模式。如充分利用闽台港口对接的优势,争取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形成“对台自由贸易区”,也可以参照香港,划出一些海岛,试行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对台湾商品实行零关税,加快闽台投资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2、充分发挥对台的血脉优势。把福建对台优势与港澳侨优势紧密结合起来,营造闽、台、港、澳4地合作的良好创业环境,促进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福建不仅具有对台优势,还具有港澳侨优势。目前世界闽籍华侨华人已超过1000万,香港澳门也有100万左右闽籍同胞。实际上,近20年来,福建吸引的香港投资一直居中国首位。台港澳侨历来联系也十分紧密,以侨引台、以港引台等已成为福建招商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扩大闽、台、港、澳4地人员与货物往来,大力引进台港澳大公司大集团,加强贸易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物流业合作、旅游合作、人才合作等等。此外,港澳还是福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通道,这方面优势应继续发挥。

(二)加大对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优化的投入

创造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建立更加透明、开放的制度体系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所起到的无形条件,当投资逐渐认同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时,工业园也就顺时而生,另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內涵,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准则,它直接决定着招商引资功能发挥的程度。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资源、发展、环境的关系。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核心是体现特色,它离不开资源、

市场和技术3个基本要素。对资源型产业,在科学合理规划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

(三)以重,最城市及区域为导向

以厦门特区为例,厦门特区建立以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8.56%,居中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1992年被评为中国经济实力50强的第10位和中国首批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1999年厦门特区的中国生产总值达458102亿元,人均中国生产总值34221元;工业总产值达69815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8亿元;农业总产值33133亿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12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9169亿美元。

(四)逐步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个地区保障程度又关系到这个地区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1、积极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生活困难人员得以温饱的“最后保障线”,因此,要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制度,并确定适当的保障标准,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要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资金。要规范收入审核和待遇申领程序,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3、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尽快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制定失业保险条例和规章,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让企业新的减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要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补充失业保险基金,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五)加强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会促进东道国的资本形成,而且还会伴随着技术向东道国的转移。福建全省各级政府要从福建在未来竞争中的战略定位出发,以有形通道建设为载体。以促进经济发展为落脚点,以全面推进国际、区际两个层面上的同步开放为战略性措施,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整合和大协作的发展新格局。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福建经济腹地,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外引内联,聚集人才,满足外资企業“人才本地化”的需求;通过城市化和产业集聚,完善该省3大重点产业的产业链,适应外商投资新需求,并由此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

(六)加快政府事业单位改革力度

1、完善政府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已从以行政手段的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使以前对涉外活动管得过多过宽、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等问题得到了纠正,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要适应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合理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将涉外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归并。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和职权;要根据合理性、高效性、公开性等原则,进一步简化外资进入的审批制度。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审批制度,缩短审批时间。

2、完善教育制度。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大量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去。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学、小学3个阶段每个学生,政府对其投入的比例是10:2:1,大部分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在政府的教育改革中,应将“培养尖子”。“提高升学率”这种有违教育初衷的思想摒弃,使得更多更广的群体接受教育。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学术,而更应该侧重研究。最近。韩国政府更是为高校提供了特殊的激励措施,使它们变得更少地以教学为导向,相反,更多地以研究为导向。不仅仅需要提供教育,并且还要确保他们的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当教育制度与投资环境相匹配,社会的知识基础扎实,投资就更容易获得回报。

三、结论

研究海峡西岸经济投资环境的意义重大。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应注重对投资环境的优化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资本,扩大规模。海峡西岸的投资环境存在着不少欠缺之处。优化投资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更需要企业、劳动者的大力支持,以及国际间成功经验的借鉴。

猜你喜欢
投资环境优化途径
浅析网上书店的营销策略与模式
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及其优化途径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途径分析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
FDI对陕西经济影响的研究
邮政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阐释
产业转移背景下吸引外商投资的对策研究
柬埔寨旅游业投资环境及风险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投资环境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