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荣
摘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离岸服务外包属于外向型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但金融危机下中国服务外包业也面临新的契机。承接服务外包需要具备低成本优势和强化服务能力。中国应抢抓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关键词:服务外包;金融危机;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第一,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中国改变“世界加工厂”的低端国际分工地位。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是争做“世界办公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举措。
第二,以ITO、BPO等軟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在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下,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第三,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
第四,服务外包工作主要靠人脑+电脑,具有吸纳就业,特别是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进一步拓展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如一个占地千亩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可吸纳8万名大学生就业。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服务外包业面临新的契机
第一,在世界市场形势相对走缓的情况下,很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有可能将业务外包到中国等地区,而且,目前已经在维护的项目不会停止,仍会继续下去,这就保证了业务量不会出现大幅下滑,还可能出现一定的增长。
第二,此次金融危机,印度外包业所受的冲击要远大于中国。印度服务外包业务90%以上来自欧美,近50%的收入来自华尔街。美国30%的金融后台服务业在印度完成,雷曼兄弟在印度就有2500名员工。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相对多元化。欧美等国基于政治、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为了平衡风险,正在增加对中国的外包,减少对印度的依赖。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巩固日、韩市场的同时,尽力挖掘欧美、东南亚市场的业务量,缩小与印度的差距。
第三,随着雷曼兄弟等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一场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流在所难免。这给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吸纳高端人才的最好机会,对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四,中国今后的发展强调自主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这种政策导向将给中国的软件和服务产业带来很多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企业会减少硬件投入,同时为了优化公司现有的硬件资源,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将加大软件和服务收入。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将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关键制造领域升级,这也是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条件分析
(一)发包方进行服务外包的原因
一是降低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二是强化核心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营销到运输等环节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公司不可能在价值链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竞争力,企业应该致力于核心业务环节,而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三是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服务外包未来的趋势是发包商与外包业务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对发包商的业务进行高效的支持。这需要利用全球的优质资源。从而对承包方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可知,发包方在进行外包决策时,首先要对公司业务进行分析,确定哪些是核心业务,哪些是非核心业务,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业务不能外包。确定战略目标后,其次就是选择合作伙伴,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服务成本;服务能力。作为承包方,如果要承接服务外包,就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二)承包方需要具备的条件
1、基于成本因素分析。发包方的成本可以基于其外包前后成本的比较进行分析,外包前的成本=内部生产成本,即企业在内部进行生产的成本。外包后的成本=外包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外包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假设在美国境内开发软件的生产成本为100%(内部生产成本),离岸外包的生产成本为25%(外包生产成本),可以节省75%的成本。但美国软件客户平均实际节省的成本只有大约25%,相差50%。这50%就是离岸外包所增加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主要是发包方进行信息搜索、谈判、签订合同、监控合同执行情况等所发生的费用。发包方进行外包决策的原则是,外包后的成本<外包前的成本。即外包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内部生产成本。那么作为承包方必须具有低生产成本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低生产成本优势即在劳动力成本、办公房租及设备、税收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的获得主要在于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建设。如法律环境,发包方对外包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信息安全立法等法律环境非常重视,特别是一些研发型企业。如果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将减少发包方在谈判、签订合同、监控合同执行情况等所发生的费用,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2、基于服务能力因素分析。服务能力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的角度。一是专业资源:包括服务外包专业人才、有效的营销渠道、沟通能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特别是关键性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中国外包企业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中国大多数软件出口业务实际上是从中间人获取的小型转包项目,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外包合同。中国大多数供应商甚至不知道最终用户是谁。由于文化差异、语言环境等问题,中国服务商对欧美市场沟通能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主要面向日本市场。二是规模、财务能力:中国软件行业的主要劣势之一是多数软件公司因规模太小而无法获得像样的外包合同。三是管理能力:开发程序标准化是减少软件开发不确定性,进而减少交易成本的最佳选择。由carnegie Mellon大学软件工程学院(SEI)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已越来越成为离岸外包市场的业界通用标准。发包方一般只将获得3级或以上CMM认证的承包方列入初选名单。中国在
CMM认证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与印度相比,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但在综合服务能力上落后。
3、综合分析。综上可知,发包商选择承包商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硬环境如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如地区文化和价值观、法律环境、语言环境、人力资源储备等。二是承包商的成本、能力要素。即生产成本:如劳动力成本、办公房租及设备、税收及管理等。服务能力要素:如专业资源、规模、财务能力、管理能力等。发包方选择承包方时一般遵循“先選择国家,再选择合作伙伴”的原则。即先选择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要素。再选择承包商的成本、能力要素。所以,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可从以上因素进行着重考虑。
四、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改善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
一是提高认识,解决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充分认识服务外包是一种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出口方式,有利于增加新的发展机会。二是进一步改善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高峰时段互联网的服务效率。三是加强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高级人才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海外企业的裁员契机。廉价、快速获得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外语好、又熟悉海外市场的海归人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接单的数量和接单的层次以及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成功率。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外商对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呼声颇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打造商业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二)降低服务外包提供商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鼓励政策。二是对外包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提供支持,减轻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三是建立行业协会及数据库。由政府支持建立行业自主管理的行业协会,如外包服务企业协会;建立行业数据库,向外包发包商提供客观权威的外包服务提供商数据,降低搜寻成本。
(三)抢抓机遇,鼓励外包企业海外拓展,促进企业国际化
从印度的发展路径来看,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就是其外包产业海外并购的历史。金融危机使欧美国家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可通过并购重组资产和业务,将海外业务转移到国内,加速外包的发展。中国外包企业目前规模普遍较小,积累资金有限,政府应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外包企业海外拓展,并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带头作用的服务外包企业。
(四)明确市场定位,海外、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一是以东亚市场和欧美市场为重点市场。充分发挥中国的区位优势,有效规避中国在英语语言和文化上的相对弱势,加强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市场的开拓力度;并抓住业务流程外包迅速发展的机遇,开拓欧美的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在服务外包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将已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作为外包服务的首选对象,提供近距离的、及时快捷的服务。为进一步向跨国公司总部和其他地区总部提供外包服务创造条件。二是在紧抓海外市场的同时充分开发国内市场。印度软件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印证了业务单一的危险,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是中国企业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内地“信息服务外包”市场发展很快,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4%。目前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率仅为10%,与发达国家60%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空间。虽然中国4万亿投资中有些项目未直接投给软件业,但水利、铁路、民航等众多基础项目的建设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市场。中国企业可实现海外、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依存、互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