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4个良好习惯”

2009-07-31 06:59蒙庚阳
中学生物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课后复习基因突变课本

蒙庚阳

摘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阅读课本的4个良好习惯,试图让学生自愿、主动地回归课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效率。

关键词阅读习惯生物学教学自主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高三的一线教师们常常会听到这样耳熟能详的话语,如:“高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夯实基础要学会回归课本”、“没有基础谈何能力”等,可想而知,教材在高考复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们依然重复着过去的往事:有的学生对课本漫无目地随便乱翻,似懂非懂,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学生将课本置之度外,开始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很痛苦;有的学生“死盯”课本,但效果不佳。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看课本的良好习惯。本文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一生物》第二册第六章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为例。

1培养挖掘课本知识点的习惯

1.1挖掘课本中的“关键词”

教材中写到:“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要用“通常”一词,这两字能省略吗,能否替换为“一定”或其他词语。那么,又是在什么特殊的情况或条件下才不会引起表现型的变化?教材里这短小精炼的词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深刻内涵?教师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去寻找可能的原因,如:①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所以不同的密码子可能会控制同种氨基酸;②基因上某个碱基发生改变,它不一定是发生在基因中外显子的部位;③若突变的基因为隐性基因,则隐性性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④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界环境不同的条件下,2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的性状也有可能是一样的;⑤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看,发生突变的基因在特定的细胞里不一定能够正常的表达等。通过师生共同的深入探讨,学生就会更加明白这一关键词原来隐藏的信息如此之多。同时,可以列举部分与“通常”这一关键词相关的高考题,来提高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如:2007年江苏卷第7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四川理综卷第31题、2006年广东卷第7题、2004年全国理综I卷第4题等。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去做题来体验这些高考题与关键词究竟有多大的关联度。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本节或其他章节上还有很多,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挖掘出这些“关键词”的习惯,那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审题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寻找关键词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一个“度”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1.2挖掘课本中的“小字体”

这里所说的教材中的“小字体”除了包括教材中镶嵌在常规字体里的小字体以外,还有“旁栏思考题”、“小资料”以及课外阅读、页脚小标注等内容。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常常作为高考的命题范围,如:2007年的广东卷第15题、江苏卷38题第(1)问、天津理综卷第30题、2006年的北京理综卷第30题第(1)问、江苏卷第12题、重庆理综卷第2题等。因此。从历年考题的考查内容与方式看来,教师不可忽视“小字体”内容在高考复习中所发挥的作用,要让学生改变原来看课本只看正文,而遗忘了“小字体”内容的不良习惯。

1.3挖掘课本中的插图

图表题在近年高考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看此图表达的本意是什么)、“看图理解”(看此图隐含的内部信息)、“看图复习”(看此图除了表达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点以外还隐藏着哪些与其他章节相关联的知识点?然后用“图”作为连接相关知识之间的桥梁,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以及看图画图等4种方式来把本节教材中的6幅插图作为有效的复习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相关知识点,节省复习时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画图以及图文转化的能力。

1.4挖掘课本中的课后复习题

部分学生会认为课后复习题,尤其是复习题里的填充题太简单而忽略了做题,更谈不上对题型的思考,对课后复习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高考中失分的现象常有发生。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反复渗透“很多高考题是课后复习题的变式与拓展”的思想。如: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历年的高考试题与课后复习题,并认真地进行对比分析,引起学生对课后复习题的重视,并强调在日常学习中养成认真做好每一节课后复习题(包括对课后复习题进行有意识的延伸、变形、换量、重组等变式训练的加工,还可以包括向物理、数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拓展与渗透等)的重要性。

2培养动笔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当知识密切地构建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知识。因此,高考复习除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外,教师还应把复习的视野投向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针对本节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具体的构建网络的方法,如:图文结合法、树形拓展法、层递式构建法、列表比较法、关键词辐射法、热点归纳法等,让学生自己通过具体的方法尝试构建并作对比后,结合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思维习惯,寻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把教材中看似琐碎的知识点(与本节有联系的知识有:DNA分子的结构、表现型、基因型、性状、有性生殖、培养基、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酶的特性、减数分裂的间期、癌变与基因突变的区别与联系、生物的进化、基因工程、内含子、生物的个体发育等)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网,形成多个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自己在高考中提取教材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读后反思的习惯

“创新始于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节教材在介绍基因突变的因素与基因突变的特点时,以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而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时,不能只局限在让学生单纯地记住教材上所写的基因突变的3类因素和5个特点,而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学会发自内心的反问: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这三类因素怎样引起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基因突变为何具备普遍性、随机性、低频型、多害少利性和不定向性等五个特点?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原因,最后教师协助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的时间更长久,而且还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

4培养把教材当成工具书使用的习惯

“熟方能生巧”。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炼性和典范性,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教材的本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把课本当成日常的“工具书”来翻阅,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主动翻阅与此相关知识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章节-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同样,教师在讲评试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去翻阅教材,并做相应批注,便于再次翻阅。通过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日积月累,可以形成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时间,提高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还能感悟到命题者是如何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来命题的,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在高考复习中,真正备考的主人是学生,所以关键是如何把看课本的方法实实在在地传授给学生。一旦学生品尝到这种方法的甜头以后,就会自然、主动地回归课本,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的复习效率,这正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得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

猜你喜欢
课后复习基因突变课本
大狗,小狗——基因突变解释体型大小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七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研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关注48个生活细节”活动之课后复习要及时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