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明
摘要阐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惧节外生枝,善于因势利导,让“枝节”在课堂中成长;要善于捕捉学生瞬息感受,使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要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生成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个性得到弘扬,课堂充满生机。
关键词新课程动态生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节外生枝”这个成语在很多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应认识到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再多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就要克服照本宣科和就事论事,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将动态生成巧妙地整合和完善到事先的“预设”中去,使课堂充满生机,从而不惧“节外生枝”。当然,这里的节外生枝是生“新”枝,“新”就是要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就是要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是要有课堂的实效性。
1因势利导,让“枝节”在课堂中成长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可能总是随着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有时会发生悖离教师课堂设计的状况。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曾指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或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教师如果只是漠然置之,那么换来的只会是他的心有不甘和课堂气氛的冷冻,对于教学是不利的。教师如用赏识取代冷漠,因势利导,让“枝节”在课堂中成长,则能转弊为利了。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课上,有学生提出:实验中选用的质壁分离液——蔗糖溶液浓度为0.3 g/L,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浓度,如0.5g/L的蔗糖溶液?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溶液,如1 mol/L的KN03溶液?这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以“不可以”应付了事,而应及时抓住这个有意义的动态生成,马上肯定这位学生会思考。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立即从实验教师那里拿来所需要的溶液,然后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以0.5 s/L的蔗糖溶液和1mol/L的KN03溶液为质壁分离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第一组学生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的现象;第二组学生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自动复原了。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很快得出:0.5g/L的蔗糖溶液为质壁分离液时,外界浓度太高使细胞失水过度死亡,所以当外界溶液浓度降低时便不能质壁分离复原了;而1 mol/L的KNO,溶液为质壁分离液时,K+和N03-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跨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所以才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
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教师没有漠然置之,而是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生成信息,于是立即改变原先设计的教学程序,调整教学思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进行探究,从而让学生对质壁分离的2个条件一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半透膜必须有半透性且浓度差,并且浓度差不能过大,这样的生成真正实现了“枝节”在课堂中成长。
2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在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发表观点时,他们会“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生成许多教师无法预设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敏锐地“捕捉”,灵活地处理,让这种新生成的资源在课堂中绽放。
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依照课本的实验要求进行研磨、过滤、准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层析分离,可很多组的结果都不理想,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画了好几条了,效果都不好,会不会是提取的色素有问题?”
“有可能,你再提取一次。”
“老师,我想试试其他方法!”
“哦,你说说看,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有点意外,因为课本中没有介绍其他方法。
“我昨天看到一道题,说用碘来检验叶片中的淀粉时,需要先用酒精隔水加热的方法来去除叶片中的色素,以避免颜色的干扰。”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立刻从实验教师那里拿来他所需要的东西,并鼓励其他学生也来试试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发现用酒精隔水加热法提取色素比原来的丙酮提取法效果要好,而且既节省了原料,又避免了丙酮对人体的伤害。之后再做这个实验时,教师可采用这个新方法。
教师通过抓住瞬间的机遇,抓住那些生成点,使“非预设”与“预设”融合起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发现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使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绽放出了生命之花,课堂也闪现出最真实的活力,流淌出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3聆听稚音,让“花鸟”在课堂中争鸣
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课堂中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平等对话情景,能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环境支撑,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亦步亦趋地上演“教案剧”,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场面。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在讲述“生长素极性运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的结论。面对这一问题,有学生回答:分别用含有生长素和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然后检测形态学下端是否含有生长素。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不必立即纠正其中的错误,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评价不仅会对回答者本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能在群体中制造一种质疑、争论的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教师再组织学生补充、完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便会自主地解决“实验目的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因变量的检测、设置对照组”等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诸如此类的生成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聆听稚音,就能获取来自学生的一切信息;聆听稚音,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正是这样的意外,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许多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鸟语花香”、“百家争鸣”的场面,这样的课堂幸福是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综上所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师绝不能拒绝、回避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应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生成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个性得到弘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知识得到巩固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