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

2009-07-31 07:50
道德与文明 2009年3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儒家伦理

霍 功

摘要以先秦儒家为开端形成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无穷宝藏,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关注的对象是“天人合一”,它理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实践具有积极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现代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3-0107-03

以先秦儒家为开端形成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因此,本文拟通过揭示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点,从中吸取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发掘其与现代生态文明之间的种种联系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意义,从而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伦理支撑和哲学启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关注对象是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关注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文明的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因此,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关注对象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以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世界观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生命本质统一、人类与自己生存环境一体的直觉意识的基础之上。这种古代整体论的哲学通常被概括为“天人合一”思想。先秦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并把它作为处理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和主导思想。所以说,“天人合一”是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天”包括了“自然之天”、“社会之天”、“伦理之天”、“人格之天”等多重含义。总体来说,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其一,在天与人的关系定位层面上,天人一体,构成完整的系统。趋向在合,不在分。其二,在生态道德目标层面上,天人共生共荣,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和谐。其三,在生态道德准则层面上,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法则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这样,儒家的天人之学在方向上很自然地与现代生态伦理学说相吻合,若能很好地加以发掘和阐扬,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有利的。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价值观。

儒家经典《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者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中庸》)“中”是天下最最根本的;“和”则是最高的道,是天下普遍的基本准则。只有做到“中和”,才能顺天应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中和”是儒家最高的“道”。只有追求这个最高的道,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经过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整理、继承和发挥,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十分重视和谐,把“和”作为为人处世,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孔子所主张的‘和谐思想不仅可以用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可以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这就是古代朴素的“取物不尽”、对动植物永续利用的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孟子在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中,特别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以和谐为原则,提出了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和“人定胜天”的基础上,反对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消极被动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人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可以看出,荀子继承了儒家以“和谐”为最高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希望人与自然达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的最高和谐境界。同时还要看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只有厉行节俭,才能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而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自然的平衡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是一致的,它在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保护自然与节约,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人们应该根据客观规律能动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对于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中华传统文化始于生态,发达于生态,具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内容。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能够成为建设现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主要是指它是以生态伦理的优势来促进与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社会文明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文明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良性运行的一种机制,是指人们在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为目的,把崇尚环境保护纳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的持续性生存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先秦儒家学者从生态伦理向度来系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伦理的高度上加以纠正和概括,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实践下的生态伦理思想。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就指出:“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更是以“和谐”为最高原则的,并且为了追求天与人的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和客观的高度和谐统一。它可以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从伦理的高度推动人类文明从崇尚和追求工业文明这一灰色文明向崇尚和追求生态文明这一绿色文明转变。它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要坚持经济、社会、

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要在生态文明这一新型文明的宏观背景中重新认识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现在与未来、局部与整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及协调发展,从而积极推动人类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先秦时期中国所擅长者乃是实践伦理学,此实践伦理学注重应用,而不孜孜于追究其形而上的问题。的确,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实践伦理道德境界。因此,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实践伦理的学说,对于促进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

(一)政府应普及和提高全民生态伦理意识

先秦儒家各学者如孔子、孟子、荀子都极力宣传自己的学说,不仅著书流传,而且不断对世人进行宣传布道,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这启示我们,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族的事业,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必须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伦理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和宏观管理的层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伦理主体意识。自觉地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使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性,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各种破坏性的欲望和行为,实行有节制的理性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积极投身到维护和营造生态平衡的社会实践中去,履行个人作为伦理主体的职责。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企业应实行环保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往往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然而,长久以来,谋求产出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一直被当成企业的唯一目的,因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破坏、污染环境和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生产行为就在所难免。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必须遏制企业的这种经济行为,我们可以诉诸法律、行政管理等多种手段,然而,伦理道德手段毫无疑问是最根本的手段。我们要求企业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来约束其经济行为,作为一种基本道德意识来加以培养,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实践要求来加以履行,从而使企业以环保的生产方式投身到生态伦理建设中。

在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社会要求的生态经济时代,只有自觉承担了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的企业才是合格企业。一个成功的企业或者一个能够为社会所容纳的企业,它必须被定位在企业赢利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良性关联之中。因此,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环保工作,将自己的经济行为严格地限制在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允许的范围之内。

(三)个人应自觉践行节俭的消费方式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同时看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提出要厉行节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启示我们,建设现代生态文明要从每个人做起,提倡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浪费自然资源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比之西方发达国家更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思想层面可以归结为我们畸形的消费观念。现代社会高增长的经济生产带来了纷繁多样的产品,也刺激了社会的“高消费”。人们倾向于把享受性需要理解为满足感官刺激、疯狂占有和任意糟蹋自然资源。这既无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无益于自然的生态平衡。建设现代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自觉地抵制盲目的高消费,克服铺张浪费行为,厉行节俭。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而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提倡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及和谐发展,正是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促使了人类伦理观的扩展,使生态伦理成为人类伦理范畴的重要内容,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有利的。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儒家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