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本位”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性研究

2009-07-31 01:01郭增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人格

郭增琦

近年来,在学校学生管理教育中问题日益凸显,从清华学校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到马加爵事件以及中国政法学校学生杀害老师的事件……这是社会转型和价值观转变双向作用的结果,其实质则指向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问题。因此,对“人格本位”的释义是必要和合理的。

一、“人格本位”教育理论内涵释义

“人格本位”是指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它以素质的提升和人性的改良性塑造为基点,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全面性发展。在其要旨上针对的是传统的“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教学生学会做具有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诚信和坚强等优秀品质的人。可见,“人格本位”相对知识的塑造,其注重的是品质的培养,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作用领域的突破。“人格本位”是以教育者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于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模式。从域场的角度解析,则是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道德人格和思维方法教育。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构成要素的问题概述

张耀灿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对象)、介体(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和环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不断解决四因素之间矛盾的无限循环过程。在提倡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时下.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应然的要求,遵循“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效的途径,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具有指向性意义。而传统模式的影响,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的局限进行具体性的分析。

1教育者行为倾向及价值理念的功利性选择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倾向存在单向性的特征,在以国家还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据的考量上服务的政治性较为浓厚。将对国家责任的承担简单地等同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忽视了国家与社会间二重性的特征。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同时,教育者受传统师德道统的影响,潜意识里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地位上的差别。简单进行灌输式教育,漠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和理解程度、接受方式的差异。

2受教育者自发抵触与反抗

学校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学生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发心理阻抗,对学校“两课”的设置存在规避的倾向,对两课内容也是一种本能的复合.缺乏对所含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大多认为其已经成为历史的范畴或是脱离现实的想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性认同匮乏。同时,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低下亦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重要阻碍因素。自我教育是指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途径,增强自身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挥源于人性的自觉,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因素的体现,例如人们的欲望、情感等,易对知识的接受产生具体影响。

3教育内容的老化和教育方法的单一

客观环境的变化决定人们思想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受到各种思想流派交融的碰撞和渗透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各种思想的影响往往是不同逻辑程式的结合,规律性的发展在于真伪辨别和内容的与时性更新。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贯注重政治理论的宣扬,将“第一位”的任务等同于“惟一”任务,忽视了德育等其他构成的作用,政治理论的一贯性和稳定性的坚持亦使内容注重沿袭却不具革新的特点,忽视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课堂传授为主要方式,难以适应学校学生思维和行为活动日益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实质上是对人格片面发展的纵容,不利于现阶段“人格本位”诉求的实现。

4客观环境及技术条件的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外部因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既涉及校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诸多方面,更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现行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内涵单一强调必然造成全部内涵的结构性失衡。同时,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的转变带来的培养模式多样性的诉求亦对当前的技术条件形成挑战,主要缺陷在于资金和财政保障机制的迟钝。

三、“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建构的途径探寻

1摒除单一主体模式,倡导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摒除了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的单一主体性特征,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主体地位的平等与各自领域的侧重建构空间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者间互动的积极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彼此通过设身处地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共同提升,而不是只通过教育者填鸭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一方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在此过程中自觉接受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完善自身道德品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和模范效应;另一方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推举至与教育者平等的高度,能够真正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为学生人格塑造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本精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的价值的新认识,是进行各项工作的指南。从价值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种关怀性的教育,功用在于对“人本”精神的开启与普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层次性实现,是对“人格本位”实现的真正促进。首先,对受教育者予以适当人文关怀。其次,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疏导。最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个体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谐的最根本原因,个体价值观在个体心理和谐中起着导向、选择、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当前我国学校社会化、学校市场化现象较为明显,其他域场构成了对学校自身域场的侵蚀。社会观念、市场观念和学校场景的融合实质是不同域场价值观的碰撞,这种自发性的状态易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盲目变动,对其价值取向产生损害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并对受教育者进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育。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尤其注重对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取舍和平衡。

4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由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社会公德、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要素构成。教育内容不等同于政治教育,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理论的宣扬是施教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界定要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在社会各领域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情境下,要贯彻人格本位教育则旨向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要依据人的观念的变动性,从不同对象的具体实际出发,使得教育内容做到因人而异。将因材施教作为人本理念的构筑途径,把情境教育和参与式教育纳人到模式拓展的范畴当中,真正实现人性的关怀。

5优化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格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环境涉及学校与社会、师生间关系互动模式的探寻,是种对环境气氛的表述。良好的人格环境的形成是人格本位得以树立的空间基础。外部要素良性的彰显有赖于学校相对独立性地位的取得以及“主一主”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学校地位的独立性是办学自主性实现的保障,人格本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要有学科独立性的支撑,以主体地位的获取为前提。“主一主”型师生关系则是对师生间主体互动的确认,是生活和教学领域的双向性融合,是人格与人格的平视和尊重,对人性的发掘是种促进。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人格本位”的转变是人类自身主体性发展的结果,具有过程性的特点,涉及多个层次。其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宏观定向的决定,即以国家为依据还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据影响人格本位实现的程度。当下时空的情境,使得人格本位归位于以人为本更具合理性。因此,文章将路径的探寻着眼于对“以人为本”的促进是合理和可行的,具有积极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人格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