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玉 李丙智 任小林 张永茂 张林森 张满让
2009年3月28日~4月1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农业部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明玉教授带队,一行六人(李丙智教授、任小林教授、张永茂研究员、张林森副教授、张满让副教授)考察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有关苹果研究所、大学、不同产地的苹果园、苗圃、包装厂等,与国外有关专家教授、育种者、技术人员和果园主进行了详细的交流,了解到两国现代苹果的育种栽培状况、研究进展、苹果生产等,收获很大,达到了预期的考察目的。
1生产的基本特征
(1)单产高、效益好、成龄果园单产在万斤以上。
(2)两国果园都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冰雹地区有防雹网。
(3)采收预冷,分级包装等采后处理设施完善,保证了苹果出口产品的一致性。
(4)病虫害防治严格,果园有定点的自动温湿度记录装置和病虫害预报系统,喷雾机械先进,苹果园病虫害控制效果高。
(5)每户规模大,实施完善、组织化程度高,过去Enva,现在83个出口组织。但主要出口由协会和公司控制。
2产业的基本特点
(1)在品种上两国各有各自的品种,如新西兰过去有嘎拉、布瑞本,现在以爵士为主,正在发展Eve;澳大利亚过去主栽澳洲青苹,现在以粉红女士为主。
(2)砧木和栽培方式各不一样,新西兰过去以MM106为主。2001年推M26,现在推M9砧木。在栽培方式上,过去以基部三、四个主枝树形为主,现在发展集约化栽培,整形上以高纺锤形为主。而澳大利亚干旱,主要推广半矮化砧木,砧木变化不大,大部分为MM106,也有MM109,现在新建果园以M26为主。栽培密度也不一样,从每667平方米74株到200株。树形以“宽塔土拉”树形为主。树按70度向两边依次斜栽,中间间隔50厘米。还有应用三主枝和四主枝的“塔土拉”树形。西澳也以MM106为主,但M26也采用高纺锤形修剪。
(3)栽培技术针对的问题也不一样,新西兰苹果栽培的目标就是出口,更注重IFP制度的实施。在新西兰针对出口地点欧洲和台湾等市场的IFP制度也很不一样,对台湾,技术要求更严,目标就是确保90%的苹果出口。要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生草有各种当地草种、白三叶、新西兰黑麦草为主。而澳大利亚苹果以国内销售为主,主要是早作栽培,滴灌为主。由于土层浅,下层土黏硬,根系不易生长,将行间土壤堆积到树下垄栽,新建幼园,至少每月要浇水一次。果园以节水保水栽培为主,行间覆草盖沙。富士双环剥。主干两边各剥一半,相隔1厘米,不会出现死树等现象。授粉品种沿行栽植,采用专用授粉品种。土壤水分管理方面,几乎所有果园都采用微喷和滴灌,行内毛细管主要布置在地上40厘米,铺在地面的很少。果园苹果采收采用人工加机械采收。
(4)苗木繁殖,在砧木繁育技术上有提高,要求第1年砧木按45度角定植。在促分枝方面又细化,日常管理方面注重肥水供应,苗木生长健壮。刻芽位置适当提高,到木质部。
3科研新动态
两国在苹果科研上,不仅跟踪基础研究,研究与产业联系十分紧密。许多研究主要针对产业存在的问题来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给本国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新西兰苹果育种是世界上最大的育种单位和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位于霍克湾和瑞瓦卡。成功选育出太平洋美人、太平洋玫瑰和爵士。其中以爵士果肉质地和风味最好。目前的主要育种目标是不同的果皮颜色和红肉、黄肉及新的风味品种,以及抗黑星病、白粉病、火疫病、棉蚜等品种。进行苹果资源基因标记的研究和基因辅助育种工作。特别是红肉基因的标记。育出的品种在全国和世界同时进行区试。采用人工气候室等手段缩短童期,加快育种早期选择步伐。有的杂交种一年能够见果分析。澳大利亚国家育种项目以品质育种为主,每年7千杂交苗,现有5万杂交苗。
采后:成功研制出RipeSense水果成熟度试纸。
水分研究,当前主要针对苹果可持续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果树水分吸收实时监控、养分吸收、土壤养分渗漏测定,建立模型,应用到生产,对灌溉水进行区域分配调控。
4收获和建议
(1)了解了两国苹果生产和科研进展的基本情况。对国外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理解进一步深刻,特征更明确更细化。矮砧密植栽培是国际苹果发展的趋势。但各国应根据具体情况修正,特别是我国旱塬苹果产区要具体分析。
(2)结识了生产与科研方面的一些专家学者,如:Dr.Brent Clothier、Dr.IanGoodwin、Dr.Tony Portman,澳大利亚果农协会。下一步需要继续邀请引进这方面的人员。建立关系,也便于今后考察交流更方便,更能建立合作研究关系。
(3)学习了一些研究方法,特别是现场监测技术,如水分热脉冲、树干微变化、果实大小自动测定技术、宏观水分监测、整体光合监测设备、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关系等,这些研究方法需要继续加强交流。
(4)引进了一些品种和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