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

2009-07-30 04:36李志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9期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

王 雅 李志娟

摘要:从古至今,“归化”和“异化”在翻译界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理论依据,以及归化和异化的翻译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99-02

1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归化与异化的说法最初是由西方的翻译理论家提出来的。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or alien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eating method or adaptation)。

归化(adaptation),又称domestication,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缩,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alienation),又称foreignization,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的两种对立意见,在翻译界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2“归化”和“异化”的理论依据

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出现了两种对立意见。他们运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归化”和“异化”来表现原文。归化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文化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并有各自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首先,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的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z)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5)序言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3“归化”和“异化”的翻译

所谓归化,按照《辞海》对汉语的“归化”作了如下解释:“第一种是,旧称归服于教化。《论衡程材》:‘故习善儒路,归化慕义,志操则励,变从高明。引伸谓归顺。《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正定也,”另一种解释为“人籍”。归化就是“人籍”。而翻译中的归化,则是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人语之中。而归化翻译的本质,是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译入语读者读这种译文时,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所以,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以信息接受者为核心,在不改变原作主要的文化信息的前提下,正确、恰当的归化翻译不仅能传递整个文化信息,也能让译文保持原作的特色。

例如: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the sign 0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Quoted from David Copperfield,Italicized words are made by the authorofthis paper,)

译文一: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

译文二:我爱我的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字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

狄更斯采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爱人的一种复杂情感,在第一种译文中,译者为了不改变其修辞手法,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技巧,却使得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荡然无存。而第二种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翻译方式,尽管原文中这种特殊的修辞没有完整的表达出来,但“爱”这个字的反复使用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反而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以上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正确的把握归化的使用,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作的特色。

但这并不能理解为从事翻译实践的人应把以目的语为归依的归化译法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如果完全否定翻译的异化,也将步入歧路。所谓异化,据《辞海》的解释,“异化”的一个意思是语音上的异化,另一个意思是德文“en-tfremdung”的音译,是外来词。而翻译学中“异化”这个概念,一直没有严格的界定,它主要指的是表达方式。比较任何两个语言体系,其表达方式都有异和同,按来源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则称为“异化”。

例如:“There is not a finer fellow in the service”,Os-borne said,“nor a better officer,though he is not an Adonis,certainly”(Quoted from Vanity Fair)

译文:奥斯本说道:“军队里谁也比不上他的为人。他做军官的本事也比人强。当然,他不是阿多尼斯。”(《名利场》杨必)这里的Adonis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如果将之译为美少年倒是通俗易懂,可这种归化译法却使原文丧失了“异国情调”和“原作丰姿”,没有更好的向读者展示西方神化色彩的魅力。

4总结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究竟采取“归化法”还是“异化法”,读者的容受力,或者说读者的反应与接受能力对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倘若读者喜欢,容易接受,又乐于接受,那不妨多来点“异化”的东西。如今我们引进的“异化”的东西可谓不少,从文化到语言表达方式,到词语。而且不光引自国外,还有港台,什么“酷”啦,“帅呆”啦,“QQ”啦等等。这些词语和说法的流行都与接受者的容受力,他们的反应和接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倒是对我们“与国际接轨”有好处。不过,毋庸讳言,它同时给我们优秀、纯洁的汉语言带来了混乱。今后恐怕总有一天,我们会感到不得不采取措施,净化我们的语言。接受者的容受力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接受环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接受环境有利于或需要引进异国的语言文化,则不妨多一点“异化”,反之,则还是尽量“归化”。如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开阔,知识面宽,信息广,我们也需要融入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异化”可以多一些。但值得强调的是,这里同样有个“度”的问题。适当地把握这个“度”,才是事情的关键。

总而言之。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各有其用武之地,不能绝对的摈弃任何一方。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为了使译文通顺,必须要兼顾归化与异化两方面使之统一,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才是解决翻译中文化冲突现象的真正途径。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采用异化译法,就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增加读者接受的难度,阻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过分强调归化译法,虽然能使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异曲同工的妙趣,并降低了读者理解上的难度,但它是以,二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成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并牺牲了大量附载信息为代价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极度强调归化译法会损失许多风格、艺术、文化的特征,从而影响译文的真正价值。我们只有合理、适度地使用异化法和归化法,才有利于中英文化的顺畅交流,才能促进中英文化建设的互补和繁荣。

猜你喜欢
归化翻译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