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丽
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更是幼儿数学的源泉,我们的生活无不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为此,相关规定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一、将数学渗透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
充分挖掘幼儿在幼儿园内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数学教学资源,是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比如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程序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又如,吃点心、水果时让幼儿分配,可以帮助幼儿主动获得计数、等分等数学经验,进餐时让幼儿比较碗筷的数量,或者让他们来分餐具,能帮助他们理解物与物及数与物之间一一对应关系,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计数楼梯级数,可以让他们练习顺数和倒数,还可以利用特殊的数字如110、119、120、手机号、车牌号、门牌号等激发幼儿兴趣…
总之,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诸多环节来渗透数学教学,既能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又能让幼儿随时随地地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的有趣和用途。
二、让数学从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展开
公园、动物园、幼儿园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玩具物品、设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马路上鳞次栉比的建筑等,这些幼儿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教学数学的好材料,正如《纲要》中所要求的“充分利用社区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活动和学习的空间”来展开教学,就能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比如,孩子们对秋天的落叶都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设计了“找落叶的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几何图形在树上贴标记来区分落叶树和非落叶树的方法;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累了计数、分类、方位等数学经验;外出参观时,我们还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各种物体所处位置,距离远近、房屋的造型等,利用幼儿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对幼儿进行分类、排序、认识形体和空间测量等数学知识的感知,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从中吸取数学的经验,同时还可以运用已获得的相关知识解释未知的世界。还可通过让幼儿统计班上幼儿家住什么小区、几号,知道自己的班级的楼层、座位、床位等
三、创设宽松、生活化的数学室内外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数学的室内外环境,对于幼儿数学经验的获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数学区,我们一起收集各种数学材料,如小棒、纽扣、小磁铁、牙签、豆子、树叶、纸牌、自制数卡、几何图形等,幼儿可随意对各种数学材料进行数数、加减运算、进行图形的比较分类、拼搭或者自制各种数学学具。在娃娃超市,我们引导幼儿将带来的一些形状、颜色不一的废旧饮料罐头、瓶子或各种食品、药品盒之类的东西,根据形状、颜色、大小、品种、用途的不同分类、排列。当孩子们发现不同植物相继发芽时,为了了解小苗的生长速度,他们学会了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并能统计、记录每次测量数据。
事实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的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老师要善于利用生活的具体情境,学会创设情境,引领孩子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实现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将有助于解决数学教育内容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水平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问题意识,从中更好地积累和发展数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