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2009-07-30 07:37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茨威格谐音记忆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

拓展训练

1.文中感人至深的细节是_______________,最能激励人心的话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篇叙写“我”出生的地点与生活的年代,能否删去呢?请简述理由。

3.文章第二段中“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种“面貌和特质”是指什么呢?

4.“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对于这一细节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5.文章采用了何种描写方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文章末尾“我感到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此句中的“精神力量”是指什么?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早在大学时代他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茨威格作为作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学习了一个学期,在学习之余,他用足够的时间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因为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他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男女,而在柏林他接触了那些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这大大丰富了他的阅历。他开始感到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于是,他懂得了生活的广度与深度。

这一阶段的茨威格对学习写作已踌躇满志,但他并不骄傲自满,而是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认为自己必须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著名诗人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然动手写长篇!

翻译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译者以同样典雅的文体,同样优美的语言再现原著的辉煌。这就如架桥过河,由于架不好桥,无从过河的事时有发生。因此,茨威格认真学习。写作还需要实践,尤其需要生活,他深知自己的积累还不够。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集中精力从事翻译的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写作,创作了他最初的中短篇小说,成功地迈入了小说界。

欢迎加盟《作文周刊》(初二版)兼职编辑队伍

音同或音近的字词便形成了谐音。汉语中存在着数量很多的谐音词,人们常常利用它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对话谐音相传,广西王世则在进士考试中,以其出众才华获得一甲进士。但由于他先天跛足,皇上不悦,想把状元赐给一表人才的江西才子谢文魁,于是出题让王、谢二人当殿比试。皇上命二人各将偏殿水池旁两桶水提上正殿,先提完者胜。谢动作麻利,先将一桶水提上正殿,立即转身下殿;王一颠一跛地将一桶水提上正殿后就向皇上“交卷”。皇上问:“为何只提一桶?”王答道:“天下只有一桶(统)江山,哪来两桶(统)江山?”这里王世则凭着他的机智,利用“谐音”双关,既避开了自己之短,又迎合了皇上的心理,变实为虚,赢得了殿试的胜利,使皇上不得不把状元赐给他。

对联谐音明代才子唐寅,一次和朋友陈伯阳到郊外游玩,唐寅出了上联“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请陈对答。前一分句写眼前景色,后一分句用设问说这是谁家的庄子?含有惊叹之意,而《庄子》又是书名,谐音双关,给属对增添了难度。陈伯阳一时对不出,到了酒店见墙上写的“杜康传技、太白遗风”时,才有所悟,对出下联“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后一分句也用疑问语气问道,这是哪个汉子书写的?也含赞叹之情,而《汉书》也是书名,同样一语双关。本联构思巧妙在于运用谐音,耐人寻味。

诗句谐音诗歌中也有不少是借助双关来委婉地表达感情的,特别是一些爱情诗,更适宜运用此法:“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表面上指天气晴朗的“晴”,实指恋人情爱的“情”,谐音双关,使感情表达得含蓄不俗,给人以清新的美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诗句是表达思恋之情的,“丝”正是“思”的意思,非常巧妙。如今这两句诗已引申为歌颂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了。

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通常是在其后半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来表达意思。如:“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冠:鸡冠,公鸡头上红色的肉质突起,谐“官”。指不管职位高低,权力大小,总是个官。“拉着胡子过街——牵须。”牵:拉,谐“谦”。须:胡须,谐“虚”。合指谦虚。

谜语谐音如:日近黄昏(打一城市名),谜底为“洛(落)阳”。六月天盖被子(打一城市名),谜底为“武汉(捂汗)”。

恰当地运用谐音能使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韵味无穷,富有表现力。

【孙巍/供稿】

参考答案

《母亲》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2.不能删去,因为这些文字是社会环境描写,为下文对母亲的描写埋下了伏笔和作了有力的铺垫。3.“面貌和特质”,指“我”的小说是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画面,是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的再现或是“我”的小说就是立体呈现真实的现实生活。(意思相同即可)4.这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个性。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来写使得母亲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个性更加丰满与鲜明。或是更加突出母亲的个性特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强不屈、乐观自信。(意思相同即可)6.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或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猜你喜欢
茨威格谐音记忆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