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负面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
耿宏丽
客观公正而有效的学生评价,既是教学公平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由技术问题引发的评价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存在着心理效应偏差,严重影响着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阻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心理效应偏差及其负面影响
(一)学生评价中的心理效应例举
1.月晕效应。月晕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指人们在观察和评价某个人时,对某些突出品质和特点的印象非常深刻,从而淡化或忽视了掩藏在这些品质特征背后的其他品质。在教学评价中如果学生的某些品质特征非常突出,或者是具有教师所喜爱的或社会期望的品质时,教师就会主观地把这些特征泛化,在评价中以偏概全。一般对处于“两极”位置的学生更加容易受到月晕效应的影响。
2.成见效应。成见效应是情感上的偏见,是一种个体刻板现象,主要指在判断评价某人的时候,受到以前对其所积累的看法的影响,“是某个人长时间对某人的看法加以固化、加以定型,从而产生的效应。”成见有显著的情感色彩,使教师在分析评价对象的信息、资料时产生主观臆断,在做判断的时候不自觉地受偏见影响,不能秉持价值中立。成见效应不但影响师生的关系,也是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绊脚石。
3.固定期望效应。固定期望效应是指教师根据最初对学生的评价,把学生排到某一等级水平上,并且把期望也固定到这一水准。当学生已经取得进步后,由于心理定势,教师并未根据其进步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在评价反馈中仍把其定位于原等级。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起着自我实现预期的影响作用,故固定期望效应会淡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评价中心理效应偏差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心理效应会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判断产生偏差,做出不够客观的评价反馈。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附带主观偏差的学生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更严重。
首先,从学生的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来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只有在缺失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生长需要,即当学生感知到了关爱与尊重之后,其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发生效用。教师不公正的评价与因此而产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上的偏见会使那些受不公正评价的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并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从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来看,教师这种主观误判对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人的发展是由一系列发展阶段组成的,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冲突就在勤奋感与自卑感,这一时期人际关系的焦点正是师生关系。充盈着心理效应偏差的评价会使师生关系异化。学生会对怀有偏爱或成见态度的教师失去敬畏,产生疏离或抵触的态度。屡遭消极评价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的性格,甚至会把一切不足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行,产生习得性无能为力,最终自暴自弃。
二、学生评价中产生心理效应偏差的归因分析
(一)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观
“价值观是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的内在尺度。”作为一名教师,其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受其价值观的支配。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评价是为了孩子更好、更快地发展,它不是用来证明、选拔、排位的,教师要树立“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为了发展孩子的一切”的教育观念。许多教师缺乏“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公平观,持有智力不能增长的“实体理论”,没有认识到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把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学生的一切的标准,没有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左右其价值判断。
(二)教师不注重对评价过程、行为和结果的反思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自然无法与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脱离关系,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对自己作出的评价行为进行反思。但是许多教师缺乏对评价的反思意识,习惯根据经验来做判断,注重评价结果而轻视评价过程,而对结果的特别关注也仅限于“是什么”,很少反问自己“为什么”、“评价是真正客观合理的吗”……正是由于缺乏对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才会使评价受到心理效应的影响,也正是没有反思,教师无法发现问题,思维被牢牢地封固在其中,不能及时发现、修正自己的错误。
(三)评价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工具的应用比较局限
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评价工具的应用直接影响着评价信息的搜集,信息的局限性又是心理效应形成的又一原因。新课改强调选择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出尽可能全面的、促进其发展的评价。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升学一直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作为评价知识的纸笔测验永远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法宝。工作繁忙的教师根本无暇去研究费时、费力的档案袋,也不会去设计课堂行为观察表、核查表等各种分项量表来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评价,教师在乎的就是学生考出来的学习成绩,而这成绩也是教师用来评估学生的重要参量。成绩高的学生是优等生,各方面都很好;而成绩差的则处处不如人。
三、教师克服消极心理效应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评价观
价值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核心系统,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有效地实施评价的前提条件。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发展需求的人,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多面的,他们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与评价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其次,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动态发展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要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只要给他们提供恰当的反馈,不停地激励他们,学生一定会取得最大的发展。再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坚持“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的信念。做到公平而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不以他们在智力、认知风格、兴趣、性别、出身、相貌等差异而评判他们。
(二)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评价进行实践反思
近年来,教学反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它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最佳手段之一。然而,评价中更需要教师的反思。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警醒自己按照客观的评价标准全面公平的评价学生,才能使主观干扰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也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及时的发现已有评价偏差。首先,评价前,教师要反思:评价方式的选择是否符合评价目的,评价工具是否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标准的设计是否具体明确……其次,教师要特别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反思。教师要客观对待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源,不断的提醒自己在评价中保持中立的态度,避免任何情绪对判断的干扰。再次,评价结果不要作为甄别学生的依据,要认真的分析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对于的结果归因,教师要实事求是,尽量从自身寻找不足,切忌从学生智力方面找原因。
(三)注重评价过程的协商与交流
后现代主义评价观认为“评价本质上是一个共同体内部的平等对话与协商的过程,评价应该关注不同团体的声音,应该尊重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评价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能在评价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与教师一起构成评价共同体,一同构建评价过程,就能够加强评价的有效性,减少评价中的心理效应误差。首先,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增加对学生认知的信息量,减少对学生的陌生度。其次,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相信学生具有作出正确评价的能力,相信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过程会使评价发挥最佳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