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燕
[摘要]苏版教材给师生留有开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领域,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其隐性资源,在理解和感悟教材的基础上,领会其言外之意,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本文从课内隐性资源、课外相关资源、学生的情感态度、数学传承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隐性资源内涵;课内隐性资源;课外髓性资源
球鞋的鞋带有多种系法。哪一种系法用带最节省?哪一种系法最快?一页杂志排版,是通栏装字多。还是分两栏装字多?为读者阅读方便又应如何设计?
这是北京太学附中张思明老师留的一份“作业”。显然,这是一位中学老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做法。那对于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既不可能循着教材内容按部就班。也不可能在无所依托的情况下凭空臆造,科学的做法是善于开发每一课的隐性资源。
一、洞悉真格局,抓教材中的隐性资源
如13-9=4,十几减9是一年级下册呈现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第4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从学生情况看,只有一半学生想到9+()=14这种方法。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从教材安排上看,9+()=14第一次出现在一年级上册,因为篇幅的关系,这类习题在书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是纵观全局发现,小小的题型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想加算减”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而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没有给出复习,直接在第一课时退位减中出现这种方法,学生的知识点就衔接不上,较难接受这种方法。因此弄清数学的基础体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教师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在进行新授之前,教师要作好知识的提前孕伏和渗透,抓住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正迁移,润物无声地为知识造势,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有突兀之感。
作为老师,要有这样的教材观:教材的习题不是一次性的,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组再利用。只有洞悉真格局,才能挥洒从容。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材以外,教师可以从课外爨料和其他学科中寻找灵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1听儿歌,学数数。在开学第一课《数一数》最后,我加了一个拓展:小动物在背儿歌呢!小朋友也会背含有数的儿歌吗?谁能按要求背出一首儿歌就奖励他一颗星。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有几只,我来数一数……
2画奖杯学图形。比赛结束了,要给运动员颁发奖杯,你能帮老师来设计奖杯吗?请用你准备的图形,发挥你的想象,为运动员设计你认为最漂亮的奖杯。
3用音乐找规律。借助这些资源,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激发求知欲望,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磨刀不误砍柴工,关注情感资源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们通常关注计算教学中的知识技能目标:但对于启迪思维、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往往作为“软”目标、隐性目标,容易被忽视。其实后者更重要,隐性目标的贯彻可以使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数学地思考,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要。
进位加计算练习中,第2题的计算量多容易错。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我把第2题的计算以故事贯穿:“小朋友,有一种鱼,叫做鲑鱼,这种鱼在海洋里生活四五年之后,便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在逆流而上的路上,鲑鱼要经过无数瀑布,险滩和激流。面对湍急的水流,尽管鲑鱼用尽全身的力气也仅能保持原地不动。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跃而起。勇敢的鱼儿明知岸边还有灰熊在虎视眈眈,但仍然争先恐后地奋力跃起。小朋友,鲑鱼勇敢吗?你们能学鲑鱼。尝试把这道题成功地作出来吗?做得好的话,老师给你讲鲑鱼回家乡的故事。”孩子们在故事的启发下,好像一下子都变成了小蛙鱼,埋下小脑袋认真地计算,都想成功地作出来。结果这道题的正确率特别的高。为了进一步激励孩子,我把鲑鱼回家乡的故事讲完。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小鲑鱼真勇敢,我要像它学习”,有的说“小鲑鱼真负责任,我写作业时要像它一样”。我趁势说:“希望你们遇到难题也能勇敢地去试一试,对自己的作业写完后能认真地查一查。”
关注学生整节课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就是在创造一个智慧、开心、人文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课上接触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感情。
四、数学文化的传承
前苏联数学家巴班斯坦说:数学教学不仅要有包含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各个层次,而且还应该有非认知领域的目标。所谓非认知领域是源于数学而又超越于数学的东西,诸如数学精神、数学理念、数学习惯。等等。数学的课堂既是一个领悟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阵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科学的头脑,也要有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我给孩子讲了劳尔赫确认菠菜含铁量的小故事。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严谨缜密的重要性。
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时,教师出示书中的表格:像这样把长和宽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写出来。就叫做“一一列举”。有序地一一列举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这里面还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关呢!(出示欧拉简介)
教无定沦,教无定法,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出课程潜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开阔的探究领域和思维空间。并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有新的尝试和发现,就是我们所期望呈现的最佳课堂。